原标题:“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联勤保障部队第941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引题)
坚守高原巡诊云端 用脚步丈量生命厚度(主题)
张彦昕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把使命高高举过头顶,把困苦牢牢踩在脚下。”“海拔高境界更高,环境苦决不言苦。”……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41医院内,随处可见闪耀着光芒的标语,对于已经在高原坚守了30年的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而言,这些信念早已融入她的生命里。
在医院的荣誉室里,“全国三八红旗手”“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全军备战标兵个人”等各式各样的证书和勋章,见证了张瑛守护生命健康的奉献;在海拔四五千米的星空中,默默诉说着联勤军医守护戍边战士和高原牧民的动人故事。
坚守信念——雪域高原的生命之约
20世纪70年代,张瑛出生于青海,那时候青海地区的交通不便,医药卫生条件也相对落后。高考后她选择了学医,开启从医之路。大学就读期间,正值全国上下掀起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热潮,她被孔繁森“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更加坚定了学好本领、报效国家、服务群众的信念。
大学毕业后,张瑛毅然选择回到哺育她成长的“三江之源”,经特招入伍,成为原解放军第四医院的基层医务工作者。
张瑛入伍第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袭来,青海玉树遭遇数十年不遇的特大雪灾。医院决定派出5人医疗分队赶赴灾区,张瑛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向组织申请参加医疗队。那时的她还没有上过高原,加上年龄小、经验少,医院领导本不愿让她冒险,最终经不住张瑛的软磨硬泡,便同意她随队支援。
20岁的张瑛把体温计揣在胸口,跟着医疗队前往海拔5000米的玛多县。奔赴灾区的路上飞雪漫天,张瑛产生了高原反应,头痛胸闷,有时还恶心呕吐,但她依然坚持向山上走。
去重灾区巡诊时,每天早上7点出发,晚上9点后才能回来。巡诊路上积雪最深能达1米多,马过不去时,医疗队员们就坚持肩扛背驮,带着药品器械、冒着生命危险,挨家挨户地送医送药。
巡诊到玛多县时,有二三十名藏区群众慕名赶来,把医疗队团团围住,向他们寻医问诊。张瑛听说他们是冒着严寒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时,立即在雪地里给大家看病发药,还把自己的干粮分给老人小孩吃。
“第一次上高原那种难受的感觉令我难以忘怀,但我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而是咬牙坚持一次次上高原,逐渐适应了高海拔环境,成为一名能登山、能坐诊、能急救的高原医生。”张瑛说。
此后30年,张瑛的足迹深深烙在青藏高原的土地上。她先后参加了青海玉树和甘肃积石山等地的雪灾、地震救援工作,多次参与重大演训保障任务,常年请缨带队巡诊喀喇昆仑哨所,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是张瑛除了重症医学科病区以外最熟悉的地方,最长的一次任务,她在雪域高原守了360多天。
守护健康——云端哨所的生命防线
回望坚守高原、巡诊云端的三十载时光,张瑛的足迹遍布青海省6州2市45个县区,参与救治了上万名驻地官兵和各族群众,为高原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战士守护高原,我们守护战士。”张瑛曾经给自己许下一个诺言:走过喀喇昆仑上的每一个哨所,攀登更高的山峰。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某次医疗保障任务中,她要前往某高地为官兵提供高原药品和医疗器械。路上有两道“难关”横亘在医疗队面前:第一道是一条垂直落差近500米的山路,第二道是一条碎石嶙峋的陡崖峭壁,而每名队员都背着将近10公斤的物资。
在严重缺氧的高原环境下,每向前走一步都异常艰难。他们分成两组,一半队员顶着背包走在前面,遮挡碎石;另一半队员用手撑住前面队员,防止滑倒跌落,经过数个小时的攀爬,医疗队终于抵达任务高地,张瑛成了第一个登上该高地的女军医。
执行任务期间,5名重度高渗性脱水、昏迷伤病员被送到张瑛所在的卫生营,其中情况严重的病员已经呼吸急促,血氧和心率不断下降。为了时刻掌握伤病员情况,她和其他医疗队员连续进行救治作业,日夜不休地值守在伤病员身边,直至所有伤病员转危为安。等他们康复重返高地后,张瑛依然担心他们的身体恢复情况,每天都掰着手指头计算巡诊他们所在连队的时间,反复叮嘱身体恢复期间的注意事项。
每次巡诊,张瑛都会和队友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印制成浅显易懂的“口袋”手册,并把身上所有的口袋都塞满糖果辣条,这些都是给山上官兵最好的礼物,年轻的战士们守在边关,一颗糖果就能温暖他们好一阵子,他们也亲切地称呼张瑛为“张妈妈”。
后来,张瑛收到了某哨所官兵的来信——“您像和蔼可亲的母亲那样关心爱护我们。”“有你们守护我们的健康,我们就可以全身心地扎根高原、建功边防,把祖国的边境线守护好,把身后的万家灯火守护好。”……字字句句真切,在这离天最近、离家最远的地方,她的每一步脚印都在丈量生命的厚度。而那些被她治愈的战士,正站在更高的哨塔上,用青春为祖国编织最坚固的经纬线。
传承奉献——精神火种的传递
只有切身体会过高原的苦,才能设身处地地思考高原官兵的健康医疗需求,更好地服务高原官兵。
一次,在某边防连巡诊期间,前哨一名战士突发高渗性脱水,情况紧急,张瑛和医疗队的战友一边吸氧一边对这名战士实施急救,经过8小时的持续抢救,终于将战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随后,她们对这名战士的病情进行询问和综合分析,发现他在日常就有不少高原病轻微症状,但自己从未重视,甚至有“任务重要,我不能把小痛小病挂在嘴边、太当回事”的想法。而在张瑛巡诊经历中,有同样情况和想法的战士不在少数。
战士们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让张瑛动容,但也让她意识到高原官兵需要针对性更强、专业度更高、普及性更广的医疗科普和健康服务。
于是,这些年,她把高原病防治作为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她常年耐心细致的健康宣讲和悉心指导下,体系部队官兵高原病防治意识持续增强,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大幅下降。
2023年年初,医院计划组建重症医学科。她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向医院党委提出了申请。6个月后,在她和战友的努力下,重症医学科就具备了全面开展业务的能力,运行一年成功抢救了120余名急危重症患者。
就在2024年春节,一名去西藏旅游的军校学员,突发急性肺水肿,在地方医院治疗无效后,引发多器官衰竭,入院时,他恐惧地拉住张瑛的手问:“医生,我能治好吗?”张瑛坚定地对他说:“回到咱们部队医院,你就放心吧。”
为了这句承诺,张瑛几乎天天守在他的身旁,不敢有丝毫疏忽。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这名学员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一度陷入重度昏迷。张瑛一边通过视频连线请知名专家会诊,一边迅速将情况上报,协调友邻医院进行支援。后来发现,使用ECMO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但由于科室成立不久,条件有限,经验不足,治疗有一定的风险。
用还是不用,这个两难的抉择放在了大家面前:如果不用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如果立即采用ECMO治疗,医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经反复考量,张瑛毅然选择使用高难度的ECMO治疗,经过复杂的治疗,终于把学员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他的父母专程送来锦旗,激动地拉着张瑛的手说:“谢谢你张主任,是你挽救了我们这个家!”
重症医学科虽成立的时间不长,墙上的锦旗却越来越多。张瑛相信,会有更多更加优秀的医生在这里成长、从这里出发,为雪域高原的戍边官兵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筑起更加牢固的屏障。
路虽远,行则将至。“一个人把该履行的职责履行到了、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起来了,快乐就在其中,成就也在其中”。
在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这里,张瑛接过了接力棒,一如既往地做好一名高原联勤军医该做的事,并努力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把接力棒传下去。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