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主任,张爷爷刚闯过心梗关,血小板却掉到警戒线以下!”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主治医生的急促汇报声打破了科室内的宁静。70岁的张爷爷心脏手术多次,然而近日心梗突发后,医生却发现他的血小板数值一直减少。“别急,我来想办法!”单宁宁先是仔细翻看病历,并家属多次反复沟通,终于找到了“元凶”——张爷爷一直在服用的抗凝药。三天后,新抗凝方案让血小板回升,这场与时间的较量,她赢在了抽丝剥茧的坚持。
深耕血小板减少症治疗
把它当作慢病管理
“2004年毕业至今,我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是关于血小板减少症的。”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单宁宁而言,深耕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是兴趣也是责任。
“在既往认知中,年轻女性是ITP高发群体,但其实该病在老年人中更常见,这点在潜在患者中却少有人知。”单宁宁介绍,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易突发血小板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在单宁宁的职业生涯中,60岁的李女士是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患者,莫名增加的出血点未被重视,患者拖了一两天后才就医,但咽后壁血泡的破裂突然将其咽喉堵住,抢救无效,她的生命因此消逝。也是这一次抢救经历让单宁宁明白,将血液病科普,尤其是血小板减少症科普带到治疗中去,提高患者对血液病的认知,仍任重而道远。
“血小板减少症是个良性病,把它当作慢病一样来管理和治疗非常关键。”单宁宁介绍,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由三种因素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过多、血小板分布异常。“目前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主要使用的是激素,接受治疗半年后,患者仍有40%-60%的复发几率。有些女孩子臭美,不愿使用激素,但其实激素是最经济实惠的方式,且效果又好,若有担忧,可到血液病科咨询,与医生沟通后共同选择治疗办法。”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临床所见血小板计数减少引起最常见出血性疾病,也是血液病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将研究重点置于此,也是想让大多数患者更快、更好地获益。”单宁宁介绍。多年来,她在Beclin-1介导的自噬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的调控及分子机制研究、T-bet/Tim-3/Galectin-9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征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mTOR靶向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应用研究等领域的深入钻研,为血小板临床治疗方案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时至今日,单宁宁不仅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血液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还主持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课题,获省部级奖励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单宁宁2019年当选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淋巴瘤治疗要有的放矢
既要治病,也要治心
不仅在血小板减少症等出血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方面是行家里手,治疗起淋巴瘤等其他血液病,单宁宁也是得心应手。
淋巴瘤治疗要有的放矢。“百分之六七十的淋巴瘤都能治愈,有些淋巴瘤诊断出来必须积极治疗,但也有些‘惰性’淋巴瘤,诊断后也不用治疗,等待观察即可。”单宁宁特别提到,淋巴瘤中有一种惰性淋巴瘤叫做“边缘区淋巴瘤”,由于缺乏早期特异性,很多被确诊的患者首诊科室并不是淋巴瘤相关科室,而是消化科等,这在无形中“拉长”了患者的确诊时间。
“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更需提防淋巴瘤的产生,如患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这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淋巴结变化或血象改变,最好到血液科就诊一下,排除继发淋巴瘤的可能。”单宁宁介绍,一般来说,如果突然摸到自己颈部、腋窝、腹部等长了个疙瘩,左下腹“涨得慌”,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体重下降等,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排除患淋巴瘤的风险。
“有些人认为血液病比癌症还可怕,但其实像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早已可通过治疗实现临床治愈,人们对血液病的认知需要更新了。”在单宁宁眼中,治疗疾病要坚持多沟通、问明白、讲清楚。
3年前,张女士的母亲不幸患上淋巴瘤,术后至今一直在单宁宁处复诊、治疗。几天前,就在张女士母亲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间,她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值却降到危机值,突发高热,十分危险,这让张女士瞬间慌了神,连忙来求助单宁宁。
“放心,能救!”单宁宁为其母亲定制了治疗方案,同时不断鼓励张女士,给她加油打气。在单宁宁的帮助下,张女士母亲的体温降到36.7℃,身体情况恢复稳定。“凭借高超医术,单主任一次次将我的母亲从极度危险的生命边缘拉了回来,当时母亲听到血象上来,立刻让我联系了单主任,我们的选择没有错!”张女士说。
而单宁宁在回忆这次经历时,也是心有余悸。“看到病人转危为安的那一刻,我都快哭了,终于看到了我希望的结果。”单宁宁说,“在血液病患者的长期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医患间的信息对称,让患者用最对的方法恢复健康。作为医生,既要治病,也要治心,我一直在学习。”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