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珠中城际2标四工区施工现场,地下30米深处,盾构机正穿透岩层。而比机械更令人动容的,是隧道深处流淌的人文温度——中铁隧道局南珠中工会以“十大关爱服务”为经纬,编织起覆盖职工职业全周期的温暖网络,让200余名建设者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南珠中工会举办入职活动,组织新员工参观文化长廊。单位供图

职业启航:从“职场菜鸟”到“隧道尖兵”

2024年7月,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踏入了南珠中城际项目。迎接他们的不是简单的入职培训,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职业觉醒”仪式。项目工会以“十大关爱服务”中的“入职入会关怀”为蓝本,将岗前教育升华为精神启蒙。

在孙中山纪念馆,新员工们凝视着“天下为公”的匾额,回想百年前,中山先生构想的《建国方略》里就有铁路贯通南北的宏愿;今天,我们就是这张蓝图的接棒人。23岁的刘立勤不会想到,一年后自己会成为攻克软弱富水地层难题的技术骨干。工会的创新不止于此。施工现场的文化长廊里,清晰地展现了中国隧道建设事业的四次跨越历程。“师徒结对”活动中,导师将安全帽、反光衣交到徒弟手中,这种跨越时空的职业传承,让机械轰鸣的工地变成了精神熔炉。

情感护航:隧道深处里的温柔革命

七夕夜,工友之家的灯光在隧道口投下暖黄色光晕。叉车司机郭军生攥着烫金卡片的手微微颤抖,卡片上是妻子郭永美歪扭却深情的字迹:“结婚20年,第一次有机会对你说声辛苦。”这是工会“婚恋关怀”服务的精心设计——为7对双职工家庭定制“地心情书”。

更动人的画面发生在“小候鸟”研学营。当15岁的秦李铭语戴上AR眼镜,目睹父亲操作的盾构机在隧道劈波斩浪时,虚拟与现实在童声中交织:“原来爸爸每天在开四层楼高的变形金刚!”地质灾害体验模拟舱,让孩子们亲历塌方抢险,用地质迷宫游戏科普岩层奥秘。在盾构刀盘模型前,14名“基建二代”将手印烙在钢铁上,庄严致敬父辈职业。

这种家企共育的创新,解开了“留守儿童”的心结。当孩子理解了父亲缺席的意义,工地就成了承载亲情的特殊课堂。

关爱满程:从青丝到白发的守护承诺

副经理王小红在退休座谈会上讲述工作历程,从梯子岭隧道到南珠中城际,参与了青藏铁路、长江隧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其间,两次荣获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项目工会立足“精神传承、服务护航、荣光永续”三维度创新打造退休离岗关爱工程,将组织温暖贯穿职业生涯始终。举办的“老一辈中隧人忠诚担当精神”座谈会,正是该体系的重要实践。

此外,项目工会即将推出“常青藤”返聘计划、“隧月同辉”探亲日等特色举措,既让退休职工感受“退岗不褪色”的尊严,又为青年树立“百炼成钢”的标杆。这种贯穿职业全周期的温情守护,正将“忠诚担当”的企业精神锻造成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

幸福永续:全周期关怀的温度逻辑

深化“家文化”建设,将集体生日会纳入工会“暖心十礼关爱”体系,以“烛光里的奋斗者”为主题,为生日员工定制季度生日礼遇,用“家”的温度为工程建设注入暖心动能。

作为“十大关爱”之“成长关怀”的重要实践,项目工会创新推出“幸福纪年法”:以季度为单位开展“春耕、夏耘、秋实、冬蕴”主题生日会,结合工程节点设计趣味挑战环节。项目部通过系统化的人文关怀工程,让每个奋斗时刻都闪耀仪式感,真正实现“以心筑隧、向暖而行”的管理升华。

从入职时的“职业护照”到退休时的“荣休记忆云”,从“小候鸟”研学营到双职工“鹊桥计划”,南珠中工会用十大关爱服务重新定义了基建行业的人文坐标。当建设者在5D影院看到自己参建的隧道化作大湾区交通血脉时,当退休老工人在VR设备里“重返”青春战场时,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深埋下滚烫的情感基因。

这片地下30米的温暖空间,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证明:中国速度从来不只是机械的轰鸣,更是无数颗被温暖包裹的匠心在共振。而南珠中工会编织的这张幸福之网,已然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体面劳动、尊严生活”的最佳注脚。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梁鸿杰 通讯员王春宝)

来源:中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