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军内部存在着嫡系与杂牌军的明显区分,而两者之间的差距之大,令人唏嘘不已。



首先是兵源方面的差异。嫡系部队通常带有 “整编” 字样,如整编 74 军。在战争中,若嫡系部队出现大量人员伤亡,不仅不会被撤掉番号,反而会得到增编。反观杂牌军,一旦损失过大,军政部就可能对其进行缩编,甚至撤掉番号。这种截然不同的待遇,使得杂牌军在战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其次是军费的巨大差距。中央嫡系部队的满编师在抗日战争时期,每月可领取 20 万到 25 万的军费,且足额发放从不拖欠。而杂牌军每月军费仅为 12 万到 15 万元,还常常被拖延发放。1940 年之前,八路军每个师每月军费不过 6 万元,仅是中央嫡系军的四分之一,与杂牌军相比也只有一半。嫡系部队的长官因多是蒋介石的心腹,晋见或述职时还能得到蒋介石给予的一笔 “特支费”,高达五万。这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也更利于 “养兵”。军费的差距成为杂牌军难以扩充的巨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其战斗力。



武器弹药供给的差异同样明显。抗日战争后期,军队规模达 600 多万,重庆兵工厂即便加班加点生产弹药,也无法满足所有部队的武器补充与弹药消耗。军政部在分配作战物资时明显偏向嫡系部队。嫡系部队领取弹药不仅速度快,数量还多。而杂牌军则常常需要排队等待,甚至要找门路给回扣才能领到武器装备。

部队使用方式也大不相同。武汉会议之后,中央军主力围绕西南大后方部署,实行 “一个师为作战部队、一个师在后方整训、一个师作预备部队” 的轮番制度,确保全军不会被打垮。而杂牌军却被派往中日军队交战的接触线,甚至是日军后方。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多为西北军、山东军等杂牌部队;浙江、湖南、江苏、江西等地战场上则是川军;桂军主力被派往大别山打游击,在日军眼皮底下活动,损失惨重。



此外,蒋介石对嫡系部队极为重视,在军装、军服、单兵装具等方面也与杂牌军有很大差距。在军人素质方面,嫡系军中大部分将领都是从中央军校或各个分校毕业,虽不能说个个出色,但基本是科班出身。而杂牌军中科班出身的士兵很少,大多数是从士兵中提拔或自己设立的教导队培养出来,水平参差不齐。军官作战能力方面,杂牌军也无法与嫡系军相比,嫡系军有合格的连长、排长和充足的补充兵,整体作战能力更强。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例如在古代的战争中,也存在着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的差异。主力部队通常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地方部队则常常面临资源匮乏、战斗力不足的困境。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战争的走向和结果。



抗日战争中国军嫡系与杂牌军的巨大差距,反映出当时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和不平等现象。这种不平等不仅削弱了国军的整体战斗力,也让许多爱国将士感到心寒。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这种内部的分裂和不平等无疑给抗战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然而,尽管面临着种种不公,许多杂牌军部队仍然奋勇作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