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历史长河中,有很多革命战士之间都有着浓厚友谊,陈毅与粟裕就是很好的朋友。但在1946年,两人却产生了争执,因为双方的不同意见还影响了毛主席,让毛主席事后决定进行军制改革。
1945年抗日战争走向终点,对于百姓们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革命军与百姓团结一心走向胜利,然后随着外部战争消失,内部很多矛盾开始显现出来。国共统一抗日结束,蒋介石选择挑起内战,毛主席几次发电报要求用谈判形式解决问题,1946年国共对外发布了双方停战命令。
然而,停战命令仅5个月就被蒋介石单方面撕毁,集结了大量兵力与我方展开内战,国民党这个时候军事力量很强,对我方军队造成了很大伤害,所以我军领导开始商量对策,想要快速解决战事问题,尤其是苏区拥有丰富资源,如果这个军区被国民党占领会直接影响后期局势,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如果将大量军队都投入到苏区,淮南地区又会面临无兵状态,任何军事基地没有兵力都会暴露出风险,对于这件事情专门问了陈毅意见,陈毅听后表示把所有兵力都放在一个地方确实会对解放军造成影响,尤其是对方很有可能已经预料到了这个情况,如果这个时候只顾一头就会造成另一方空虚失守。
对于毛主席提出的这个军事问题,陈毅给出的回复是直接将华中战区分成两个部分,苏中和淮南都是需要顾及的两点,但这个想法却遭到了粟裕反对,粟裕认为国民党除了会集中兵力对苏中进攻外,还会派49去阻止我军反击,面对这种情况只要将国民党都拦在长江南边就行,两头准备等于两头都变得很薄弱,如果能用雄厚实力与对方一拼,不让对方有余力去做其他事情反而能获得胜利。
粟裕所提出的这个建议确实很不错,只是陈毅觉得计划需要有兵力支持才能完成,我军跟国民党之间军力是有着很大差距的,粟裕手下兵力不过6万人,这个时候国民党手下兵力已经达到40万,想要凭借6万去将40万拦在长江以南有风险,粟裕当然也明白任何战役都是有风险的,但以自己过往经验和手下兵力来看就算有风险成功率依然很高,而且对于这个计划粟裕有自信。
两人各执一词谁都不愿意让步,粟裕召开干部会议针对双方意见进行说明,陈毅决定退一步,将自己手下的兵调一部分给淮南,这样就能两边全部顾及,可面对陈毅的提议,粟裕依然坚持不接受,想要集中兵力去打国民党,后来粟裕详细将计划说明给毛主席并得到了支持,战争胜利后毛主席开始考虑军改问题。
粟裕跟陈毅都有着很丰富打仗经验,从理论上面来讲陈毅想两头都兼顾没有错误,但由于陈毅身兼数职,难免有无法顾及的细节问题,在这次战争当中粟裕根据自身出发考虑得更为实际,所以看起来很坚持,结果却证明自己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