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彭德怀与陈赓是一对交情颇深的老战友,两人都是湖南湘潭人,在同一个团里作战,共同经历了革命的艰辛岁月,因此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3年,陈赓来北京开会,彭德怀与陈赓偶然相遇,他把陈赓叫到身边,严肃地指出一个名叫彭启超的学员不符合要求,必须立即给他退回去,陈赓听后也颇为惊讶,为何彭德怀对彭启超做出这样的评价呢?
彭德怀有两个弟弟,分别是彭金华和彭荣华,彭启超是三弟彭荣华的儿子,彭德怀的亲侄子,在那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彭家三兄弟互相依靠,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1928年,彭德怀和黄公略一同领导了平江起义,率部部队与红四军汇合,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彭德怀的两个弟弟也在从事地下工作,彭启超经常协助父亲和伯伯进行掩护,一旦发现敌人,他就会及时通报。
1940年,彭德怀正在参加百团大战时,国民党反动派盯上了他的家人,他们悄悄的进入村子,进行肆意的抓捕和枪杀,彭荣华中弹牺牲,彭金华被抓后也惨遭杀害,12岁的彭启超便成了孤儿。
对彭启超来说,亲人离世的场景深深刺痛了他的内心,复仇成为了他最深的愿望,彭启超是家中长子,他与母亲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可国民党却依旧不放过他们,派人监视压迫,一家人过的苦不堪言,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迫害,他们只得四处躲避。
1941年,随着日军对华大举侵略,国民党没有精力再对付共产党,彭家才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母亲担心彭启超引起敌人注意,让他离开湘潭,于是12岁的彭启超擦干眼泪,告别了家人踏上了寻找伯伯的道路。
年幼的彭启经历了无数困苦,他沿街乞讨,为抗日事业大肆宣传,被国民党发现以为他是共党被关押入狱,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他没有任何的价值,才放了出来。
出狱后,彭启超为了引起了党的注意,继续宣传抗日,功夫不负有人心,他终于成功找到了彭德怀,为了培养彭启超,彭德怀将他送至延安学习,随后安排他在359旅参与前线作战,彭启超在保卫延安的战斗中表现勇猛,即使负伤也毫不退缩,最终被授予二等功。
彭德怀没有因为功勋就对彭启超宽容,相反他对侄子的严苛,甚至超出了一般的军事院校要求,解放后,彭启超进入了101学校学习,1950年,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领导人意识到国家在军事装备上的巨大差距,急需培养军事人才,于是陈赓被委以重任,负责筹办军事院校。
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对筹办军事院校非常支持,当得知自己的侄子被录取进入学院时,彭德怀感到非常愤怒,要进入军事学院,必须具备相当高的学历,彭启超很明显不符合要求,这样录取严重违反了规定,因此,当彭德怀与陈赓相遇时,他愤怒地要求将彭启超退回去。
彭德怀的愤怒不是出于私人情感,也不是对侄子不满,而是他对制度的维护和对公平公正的坚持,他不容忍任何人因为特殊关系而违反规定,这种的品格和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