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慧

全球首款量产的单指直觉控制智能仿生手、自主导航和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为视力残疾人安全出行研制的导盲六足机器人……3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发布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助力残疾人跨越障碍的力量,将更多美好生活愿景变成了现实。

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赋能残疾人推开自由的大门,每项助残科技成果,都宛如一把钥匙,悄然解开禁锢残疾人的枷锁,帮助他们摆脱身体的限制,重新拥抱自由出行的欢畅,重拾生活的尊严。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因车祸高位截瘫的杨淑亭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完成火炬传递,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科技为残疾人带来的积极改变;中国第一个依靠假肢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残疾人夏伯渝,26岁截肢,69岁登顶珠峰,从最初的铁皮包木头到塑料、玻璃钢,再到硅胶、碳纤维、钛合金,在一次次更换假肢的过程中,他几乎见证了我国假肢发展的历史脉络;因车祸导致右小腿截肢的潘俊帆,利用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飞毛腿”运动型假肢,赢下了很多“第一人”的头衔:全球第一位完成戈壁108公里挑战赛的腿部截肢者、全球第一位腿部截肢并完成铁人三项70.3英里的中国人;因汶川地震失去右腿穿上假肢的网红“春游哥哥”牛钰,时常在短视频平台分享穿戴和“改造”假肢的日常,在她的打造下,原本略显冰冷的假肢,变成了独具个性的时尚单品,鼓舞了许多残疾人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寻回对生活的热爱……技术一边重建残疾人被割裂的感官世界,一边塑造着他们多元的生活样本。

每个破界而行的身影,无不彰显对科技助残的礼赞!


近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这一举措深入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科技强国和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决策部署,旨在通过加强助残科技研发应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

其中涵盖了助残科技的宏伟愿景。根据规划,到2030年,助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优质助残科技成果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助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显著加强,科技与残疾人工作有效融合,对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到2035年,助残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形成与科技强国相适应的助残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和成果推广应用体系,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技术没有善恶,人性决定方向。加强助残科技研发应用,已成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任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深刻变革着各个领域的发展,也将为残疾人在康复、就业、生活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机遇,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编辑:周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