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香港将于4月成立“出海服务中心”
中国基金报记者 尹振茂 郭玟君
3月28日下午,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以下简称生产力局)主席、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陈祖恒,在2025中关村论坛之京港科技创新论坛致辞时称,2025年4月,生产力局将联同中关村青创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香港成立“出海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支持和认证服务,支持企业善用香港的国际化应用场景,加快产品、技术出海,迈向全球。
陈祖恒表示,以推动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为目标,生产力局将持续深化海内外科技合作。同时,香港配合国家发展加快开拓新市场,联动更多内地省市共同出海走向全球。生产力局也将顺势而为,促进内地企业利用香港优势“拼船出海”,在“全球南方”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新兴市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据悉,生产力局是于1967年成立的法定机构,致力于以世界级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服务,驱动香港企业提升卓越生产力。
在此次京港科技创新论坛召开之际,陈祖恒接受了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回答了相关问题。
以下是此次专访全文:
中国基金报:香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30%降至1%后,特区政府提出到2032年回升至5%的目标。你对实现此目标是否有信心?生产力局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达成该目标?如何解决土地等瓶颈问题?
陈祖恒:过去香港有很多制造业,但之后很多产业转移到内地,还有一部分转移到国外。这体现在相关GDP数据的下降上。
但是,香港现在正在推动新型工业化,正在推动一些新型产业在香港进行生产,不过生产方法与以前不同。
以前只是从事一些传统产业,现在我们则有很多新兴产业,如PCB、智能化机器,以及某些医药健康产品等。这些生产有一个特征,通常采用智能微工厂进行生产。因为香港工资高、土地较少,如何在有限的区域发挥最大的制造能力?这是需要我们协助企业去做好的。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香港除了生产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采购、智能化科研等。这些都是因为有生产才有服务,但很多时候这些服务并未统计并纳入GDP。
所以,整体而言,实际上与制造业相关的经济活动在香港非常多。
目前,香港特区政府正在推动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在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这些土地大概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间的需求。同时,我们在已有的工贸区,如香港的观塘,西边的深水埗、荔枝角等地,已经有很多工业大楼。这些大楼能够容纳许多小型制造业,其中有很多智能微工厂,可以生产一些高增值产品。
中国基金报:生产力局将如何助力香港扮演好“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
陈祖恒:香港过去一直是“超级联系人”。但我认为,仅仅联系还不够,如何增值是很重要的议题。
从生产力局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内地很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它们的规模不一定小),当他们继续向前发展时、要出海时,如果没有准备、没有国际化发展的整体安排和计划,可能会比较麻烦。
那我们如何帮助这些成功的、可能涉及到海外市场的企业?我们可以将香港作为国际化基地,为其提供国际标准、拓展国际市场和生意合作的服务。
在国际市场,通常需要以资本市场的方法运作,而香港拥有我国“一国两制”政策下的资本市场。因此,内地企业非常适合以香港为基地推广国际业务。香港也是一个国际贸易中心,过去一段时间,香港工商业界拥有庞大的国际网络,这些都是香港具有的非常好的条件。因此,香港能够扮演好“超级增值人”的角色。
中国基金报:你此前提出,香港制造业须同创新科技“拼船出海”,能否介绍下具体应如何“拼船出海”?
陈祖恒:香港本身具有的优势,很多时候正是内地的成功企业缺乏的地方。在短时间内,如果内地的成功企业要出海,想在香港提供国际化的专业服务,是需要一些时间的。但如果我们“拼船出海”,那就是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吸取各自已经取得成功的基因。这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各自的成功基因落实下来,增强竞争力。因为速度和效率也是一种竞争力。
校对:纪元
编辑:舰长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