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七天沉没论”是怎么来的?

2023年夏末,澳大利亚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的军事专家彼得·莱顿,在悉尼一场智库论坛上抛出了个让人瞠目结舌的说法。他站在台上,语气斩钉截铁地宣布:“要是中美之间爆发军事冲突,中国那艘福建号航母,绝对撑不过7天就得沉到海底。”这

莱顿手里拿着一叠卫星照片,他指着其中一张照片,放大200倍后,福建舰甲板上出现了一条细细的痕迹,看起来像是裂痕。他用手指划过那块区域,色差带大约有2米长。他解释说,这是舰体应力超标的一个明显信号。莱顿站得笔直,声音里带着点不容置疑的味道,继续分析道,福建舰作为一艘常规动力航母,一旦投入高强度作战,电力系统得满负荷运转,甚至可能超载,时间一长,舰体结构就会因为疲劳扛不住,裂痕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



这位专家在澳大利亚海军服役了整整22年,从年轻军官干到退役少将,履历扎实得很。1999年,他还参与了东帝汶的维和行动,指挥过舰艇调度,亲眼见过战场上的真刀真枪。2016年南海仲裁案之后,他曾公开预测局势会怎么演变,结果跟现实发展几乎一模一样。这次在悉尼,他又拿出了类似的自信,摆出一副“历史会证明我对”的架势。

他对着《悉尼先驱晨报》的记者补充了一句:“我不是在危言耸听,这是基于事实的推演。”记者赶紧把这话记下来,第二天报纸头条就登了出来,标题直接写“中国航母7天沉没?澳专家放狠话”,配图就是那张放大了200倍的甲板照片。消息传出去没多久,网络上就吵翻了天,有人支持莱顿的分析,说他经验老道,看问题透彻;也有人觉得他这是故意挑衅,拿放大镜找茬。



中国专家直接“怼回去”!

彼得·莱顿在悉尼论坛上抛出“福建舰7天沉没”的惊人论断后,这话很快传到了中国,中国海军研究院的研究员赖岳谦迅速做出反应,登上央视的节目,针对莱顿的指控展开了详细的反驳。

他拿出一段福建舰的卫星视频,从头到尾一帧一帧地拆解,逐个画面展示给观众看。他指出,莱顿在照片中放大200倍标出的所谓“裂痕”,其实根本不是什么舰体结构问题,而是舰载机起降时甲板上溅起的海水在阳光下反射形成的色差带。这段视频里,舰载机滑行、起飞的瞬间清晰可见,海水被气流卷起,洒在甲板上,随着光线角度变化,反光带时隐时现,完全吻合自然现象。



赖岳谦搬出了自己在航母研究领域的硬核资历——他曾深度参与辽宁舰的改造工程,对中国航母的建造细节了如指掌。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他还展示了一套3D建模动画,专门模拟福建舰甲板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动画中,舰载机起降后,甲板上的积水通过设计好的排水槽迅速流走,整个过程流畅高效,根本不会留下所谓的“裂痕”痕迹。

更令人瞩目的是,赖岳谦在节目中顺势爆了个大料。他提到,福建舰在建造过程中确实遇到过技术难题,尤其是电磁兼容性问题一度让研发团队头疼不已。航母上各种电子设备密集运行,电磁干扰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导致系统失灵甚至瘫痪。



为了攻克这个难关,研发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蜂窝式电磁屏蔽”技术。这种技术通过特殊的结构设计,把干扰信号隔离在蜂窝状单元内,大幅提升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日本专家酸溜溜,西方预测接连翻车

莱顿的言论在国际上发酵时,日本海上自卫队前幕僚长武居智久也掺和进来。他曾在私下场合评价莱顿的分析“就像拿放大镜找蚂蚁”,武居智久并非泛泛之辈,他早年在海上自卫队服役时积累了丰富经验,退役后成为日本知名的军事评论家。2021年,他曾准确预判美国海军“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撞山的事故,分析了潜艇航行路线和海底地形,结论与事后调查高度吻合,这让他在国际军事圈子里颇有声誉。



对于中国航母技术的崛起,他却始终保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些固执。他在2022年出版的《铁幕下的航母》一书中,专门用一章篇幅讨论中国航母的发展。他在书中言之凿凿地写道,中国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蒸汽弹射技术,因为这项技术需要长期的工业积累和实战验证,而中国航母起步晚,经验不足。

他列举了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弹射系统发展历程,强调蒸汽弹射的复杂性,认为中国至少还需要十年才能摸到门槛。仅仅一年后的2023年,福建舰成功进行了电磁弹射试验,直接跳过了蒸汽弹射阶段,用更先进的技术打了武居智久的预测一个措手不及。这次试验中,歼-35舰载机从福建舰甲板上顺利弹射升空,视频画面传遍全球,武居智久的论断瞬间成了国际笑柄。



到了2024年,福建舰的实力进一步展露无遗。在东海的一次大规模演习中,福建舰率领的航母编队完成了一项惊人任务——在400公里外精准打击移动靶标。这次演习中,编队中的055型驱逐舰发射了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这种导弹以超快速度和不可预测的飞行轨迹著称,被美国《防务新闻》称为“航母杀手”。导弹发射后,靶标被准确命中,演习数据随后公开,显示福建舰的指挥系统和武器协同能力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飞行员比美军还猛,耐久测试破纪录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教授克里斯蒂安·奥尔,在研究中国海军整整20年后,注意到了一些让人刮目相看的数据。他发现,福建舰的舰载机飞行员在训练强度上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同行。统计显示,这些飞行员每年平均完成起降的次数,达到了美军同行的1.7倍。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模式,直接推动了福建舰战斗群的整体战力提升,成为中国航母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



早在辽宁舰服役时期,一批经验丰富的甲板作业人员就已经积累了大量实战化操作经验。到了福建舰入列时,这其中有12名骨干被直接调了过来。他们把在辽宁舰上摸索出的技巧和流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新团队。这种“传帮带”的方式,让福建舰从下水到形成战斗力的周期缩短了整整40%。新舰的甲板作业,从调度到维护,很快进入了高效运转的状态。

更令人瞩目的是,福建舰在技术验证上也创下了惊人纪录。在青岛的一个海军基地,中国工程师们针对电磁弹射器进行了一次极限测试。这套电磁弹射系统,是福建舰跳过蒸汽弹射直接采用的先进技术,为了验证它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测试团队连续72小时不间断运行设备。



在这三天三夜里,歼-35舰载机一次次被弹射升空,甲板上的弹射器始终保持稳定输出,没有出现任何故障。最终,这次测试成功完成了数百次弹射,打破了此前由美国航母保持的单次耐久测试纪录。这套系统的设计师,正是当年参与电磁技术研发的马伟明院士,他的团队用实际成果证明了中国航母技术的硬核实力。

相比之下,彼得·莱顿之前在悉尼论坛上提出的“7天沉没论”,显得越来越缺乏依据。他曾断言福建舰的结构和电力系统无法承受实战压力,但这次测试直接用事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回应。

新技术再给一击,核动力航母要来了?

就在福建舰频频展现实力的同时,中国军工领域又传来了重磅消息。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在一篇深度报道中披露,江南造船厂正在试验一种全新的动力技术——钍基熔盐堆。这种反应堆不同于传统的核动力系统,它以钍元素作为燃料,通过熔盐循环实现能量转换,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效率。如果这项技术成功应用到航母上,未来中国的核动力航母续航能力将超过15年,甚至可能接近20年。



钍基熔盐堆的研究,在中国已经持续了多年。早在2011年,中国科学院就启动了相关项目,计划用20年时间实现从实验室到实用化的跨越。到了2024年,江南造船厂的试验台已经完成了多次点火运行,验证了反应堆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稳定性。

与传统铀基反应堆相比,钍基熔盐堆的燃料储量更丰富,废料辐射更低,而且体积可以做得更紧凑,非常适合航母这种需要长时间航行的舰艇。《国家利益》援引匿名消息称,这种技术一旦成熟,中国下一代航母很可能直接迈入核动力时代。



国际上对福建舰的评价,也随着这些进展发生了变化。早先唱衰中国航母的声音,逐渐被技术突破的现实所取代。美国的军事分析家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海军的成长速度,《防务新闻》甚至在一篇报道中提到,福建舰战斗群的综合实力,已经逼近了一些老牌海军强国的水平。莱顿的预测在这些硬实力面前,显得越来越苍白,国际舆论的风向也随之转向,中国航母的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参考资料:[1]福建舰成功完成首次海试![J].机电设备,2024,41(3):130-13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