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刘奶奶因持续2个月的便血就医,最终确诊乙状结肠癌。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主任医师王伟提醒,间隙性左下腹痛、大便难解、便血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报,尤其是便血,可能与结直肠病变相关。
高龄+多病共存≠手术禁区,精准化评估是关键
起初,刘奶奶的大便间隙性带有鲜红色血液,由于长期便秘,她并未重视,直到症状持续才就医。经CT检查,医生发现乙状结肠存在恶性病变,伴淋巴结转移可能。此外,刘奶奶有40年糖尿病史,血糖控制不佳,还曾接受胆囊切除术。术前评估发现她合并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肋骨骨折等,增加了手术风险。
考虑到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风险高,肛肠科医疗团队帮助刘奶奶严格控糖,术前调整胰岛素,避免术中血糖波动。王伟主任介绍,“高龄”和“多病共存”经常相伴而生,需要全面评估,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安全的手术方案。
微创手术显优势,中西医结合促康复
由王伟主任主刀,刘奶奶成功接受了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手术,仅通过几个小孔和5cm左右切口完成手术。幸运的是术后病理显示肿瘤未突破浆膜层,淋巴结无转移,属于早期肿瘤。但高龄及合并症较多患者术后更面临感染防控、营养支持、器官维护等多方面挑战。
术后康复期间,刘奶奶一度因心衰、肺部感染转入ICU,感染指标升高、低蛋白血症等问题凸显了术后管理的难点。通过高流量氧疗、抗感染、肠外营养等对症治疗,刘奶奶转危为安转入普通病房。康复过程中,肛肠医护团队运用中医药疗法,通过行气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减轻炎症,促进了刘奶奶的伤口愈合,帮助她顺利康复出院。
警惕这些危险信号,防癌于未然
王伟主任强调,结直肠癌早期症状往往隐匿,容易被忽视。除便血外,以下症状尤其需要警惕,排便习惯的持续性改变,如突然出现的便秘腹泻交替、大便变细、排便不尽感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在未刻意减肥情况下,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5%;反复出现的腹胀、腹痛,或可触及的腹部包块等。
“很多患者因为忽视早期症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王伟主任说,“特别是老年人,常把便血当作痔疮,把消瘦当作自然衰老,这种观念需要改变。”他建议,50岁起应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如果是有肠癌家族史、慢性肠炎、息肉病史者等高危人群,建议40岁开始筛查,每3-5年复查。
通讯员 姚灿安 罗鑫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