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则关于“农村老兵生活补助按军龄两头算”的消息在战友群中刷屏。河南南阳一位67岁的退伍老兵张建国发现,自己的补助账户里突然多了一笔钱,查询后才得知,当地调整了军龄计算方式——他1978年12月入伍,1981年12月退伍,原本按3年军龄发放的补助,如今以“入伍年+退伍年”两头计算,军龄变为4年,每月补助从450元涨至600元。这一变化让老张激动得连夜给战友打电话:“国家没忘了咱们!”


按传统算法,军龄以实际服役年限计算,比如1980年12月入伍、1983年12月退伍,计为3年。而“两头算”则将入伍年和退伍年各计为1年,上述案例便算作4年。这一调整看似只是数字游戏,实则牵动着全国570万农村老兵的切身利益。以某地每月150元/年的补助标准计算,多算1年军龄,意味着老兵每年可多领1800元——这对许多靠务农维生的老兵而言,抵得上半亩地的收成。

政策背后,藏着国家对特殊群体的温情考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入伍的农村兵,退伍后大多返乡务农,没有退休金等保障。河北退役军人事务厅工作人员透露:“当年档案管理不规范,很多战友的入伍通知书、退伍证早已丢失,两头算法能最大限度保障他们的权益。”正如广西钦州老兵黄志强所说:“我1979年10月当兵,1980年11月因伤退伍,实际服役1年零1个月,现在按两头算成2年,终于不用为‘差一个月不算一年’憋屈了。”


新政甫出,也有质疑声。网络上有年轻人调侃:“当兵12个月算1年,打工12个月算1年,凭啥当兵2个月也能算1年?”对此,军事专家李建军教授算了一笔“国防账”:“战士接到命令即刻出征,边境冲突中的烈士王焯冉,从接到任务到牺牲仅4小时,按天数算军龄吗?军龄承载的是奉献的重量,不是简单的数学题。”

更实际的改变正在发生。在江西赣州,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最近增设了“军龄复核窗口”,工作人员用泛黄的《入伍登记表》帮老兵找回“消失的军龄”;在山东临沂,政府开通“惠军直通车”,将增发补助与鸡蛋、粮油等生活物资一并送到老兵家中。这些细节,让79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周德福感慨:“年轻时扛枪保家卫国,如今头发白了,国家还给咱‘找补’军龄,值了!”

看似微调的军龄计算方式,实则撬动了更深层的优抚体系变革。2025年1月起,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财政部印发《关于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以军龄为基础,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如今,云南已试点将军龄与医保报销比例挂钩,江苏则将累计军龄纳入“光荣之家”积分,可兑换助农贷款优惠。这些创新,让军龄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了有温度的生活保障。

站在更高的视角看,“两头算”何尝不是一种历史补偿?上世纪90年代,某导弹部队官兵在荒漠中隐姓埋名十余年,退伍时只能带着“涉密”的空白档案返乡;今天,当他们用皲裂的手指着“军龄补贴”存折时,国家用最实在的方式给出了回答:你守护国土的每一天,都被岁月铭记。


夕阳西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稻田边,62岁的退伍兵王保国正在手机银行里查账。屏幕上的数字从过去的“360元”变成“480元”,他笑着对孙子说:“这120块钱差价,是爷爷用青春换来的‘利息’。”远处,村委会新刷的标语在暮色中格外醒目:“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或许就是“军龄两头算”最朴素的答案。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