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3月29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从南京市建委获悉,南京鼓楼区、玄武区、秦淮区、雨花台区、浦口区5个区被授牌为“南京市城市更新实验区”,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鼓励发挥能动性、创造力,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更新经验。
在政策引导下,经过申报、编制方案、现场汇报、联合会审等程序,鼓楼区、玄武区、秦淮区、雨花台区及浦口区成为“南京市城市更新实验区”,将围绕编制的实施方案,加速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树立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标杆项目,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鼓楼区在城市更新体系上,以“可持续”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要素可持续、动能可持续、路径可持续”三位一体的城市更新鼓楼方案,全面构建以“两特六老”为重点的城市更新体系。
“两特”是指特色历史街区与建筑群,对特色历史街区与建筑群实施保护性开发,推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对特色山水空间进行系统性修复,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六老”是指老校区、老设施、老厂区、老楼宇、老街道、老小区,全面推进“六老”的有机更新,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品质。
玄武区积极探索文化定能,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启动实施“一路四环”五大重点片区城市更新,强化高位推动,条线板块联动,多元主体参与。围绕重点更新片区,初步形成“机制框架+示范场景”的阶段性成果,提升城市活力品质。
“一路四环”是指长江路片区、环紫金山片区、环玄武湖片区、环红山森林动物园片区、环东大片区。将统筹推动历史资源的系统性梳理、保护、活化,文商旅设施的空间整合、业态交融、场景创新,老旧楼宇、街巷等存量空间资源的挖掘盘活,步行优先的空间结构与环境品质整体优化,打造文商旅活力提升、空间品质焕新的城市更新标杆。
秦淮区按照“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发展理念,把有限的空间和资源聚焦到提升城市核心功能上,更加注重集约化建设,更加注重精准化投入,更加注重高效能利用,加快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安全韧性、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高质量中心城区。
从“民生改善与居住品质提升、历史文脉保护与活化利用、基础设施韧性增强智慧化升级、产城融合与产业空间释放”四个方面,因地制宜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致力于打造“宜居、韧性、人文、智慧”的城市更新实验区样本,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民生福祉协同提升。
雨花台区结合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重点领域相关要求,按照“点线面”结合原则,立足实际,围绕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综合片区四大更新类型,构建“攻坚项目+重点更新单元+远期储备项目”的梯度推进体系。
重点打造南京玻璃纤维研究院老旧厂区、梅山老旧街区和区公卫中心三类具有示范性的特色项目,形成产业园区更新“风貌织补+功能重生”、老旧街区更新“土地资金闭环+文化传承重构”公共空间提升“补足城市功能短板+集约用地功能扩容”的推广经验。
浦口区围绕“两片、多点”的城市更新总体格局,将城市更新作为存量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整体谋划各片区发展功能与配套需求,重点提升江浦老城的综合服务能级。启动一批城市更新单元,形成推广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重点城市更新项目。
结合实际,强化区级城市更新工作队伍建设,引入社区营造师等专业力量参与;统筹实施老城片区“微更新”、产业园区“腾笼换鸟”等行动,推进城市空间重构;聚焦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公共服务提升;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更新一批老工业区、旧厂房,植入新业态、新功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南京市将重点推动社会关切、群众关注的各类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围绕居住类、生产类、公共类、综合类4种项目类型,坚持一项目、一方案、一特色,推进62个城市更新项目蝶变升级,全方位提升城市面貌、功能和品质。
《2025年南京市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计划》重点围绕转型发展,聚焦存量土地、存量建筑开发利用,补齐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安全韧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等,打造更多可观、可感、可游的更新地标。
通讯员 宁建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霞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