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消息,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著名考古学家信立祥先生于2025年3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公开资料显示,信立祥,1947年出生于北京。197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硕士学位。上世纪90年代,受日本茨城大学的邀请赴日讲学。讲学期间,日本东京大学鉴于他在汉画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1996年授予信立祥文学博士学位。

信立祥曾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部主任、研究馆员、文物征集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战国秦汉考古、美术考古等研究,尤其是在汉画研究领域成就卓著。在长期从事汉画研究的过程中,信立祥创造性地将图像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汉画研究,深刻诠释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科学回答了汉代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将汉画研究引向了汉代意识形态研究领域,对今后汉画的深入研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 《中国汉代画像石の研究》(东京,同成社,1996年)、《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等,曾翻译、校译《人类文明之谜》、《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水下考古学入门》等多部国外著作。

信立祥在考古和汉代艺术史研究领域成果卓著。 1983年初,信立祥代表中国历史博物馆参加平朔煤矿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担任平朔考古队副队长。 1992年至1999年,在时任馆长俞伟超的倡导下,主持河南渑池班村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2000年,组织考古部与南京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对江苏连云港孔望山遗址群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2004年起,信立祥带领田野考古部人员参与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五家单位联合开展的“早期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该项目持续开展多年,实施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成果斐然。 2011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前往江西南昌指导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工作。 2014年,担任国家文物局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项目专家组组长,提出用聚落考古的工作理念指导海昏侯墓园发掘工作,在考古发掘中坚守践行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的工作理念。 在此期间,信立祥还担任徐州土山二号墓发掘保护专家组组长,指导这座东汉诸侯王墓的发掘工作。

信立祥先生用一生诠释了考古人的使命——让沉默的文物讲述鲜活的历史。他的离去是中国学术界的巨大损失,但其精神与成就将如海昏侯墓出土的鎏金编钟,永远鸣响。

信立祥先生千古!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来源 | 中国新闻社、北京日报、国博君等微信公众号

编辑 | 于欣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