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九座1:1复刻的敦煌石窟经典石窟群,通过精准的数字化扫描与精细的手工还原,石窟中的壁画、雕塑、建筑结构等细节得以高度复原,让观众亲身体验敦煌石窟的文化精髓与艺术震撼。展览同时还展出敦煌研究院珍藏的文物及壁画艺术精品近300件。



3月29日,观众在参观“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中展出的复刻佛像。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3月29日,观众在参观“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中展出的莫高窟第158窟的复刻版本。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3月29日,观众在参观“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中展出的莫高窟第285窟的复刻版本。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3月29日,观众在参观“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中展出的莫高窟第45窟的复刻版本。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3月29日,观众在参观“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中展出的复刻壁画。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3月29日,观众在参观“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中展出的复制的敦煌出土的经卷等文物。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3月29日,观众在参观“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中展出的复刻壁画。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3月29日,观众在参观“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中展出的复刻壁画。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敦煌石窟: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瑰宝

敦煌石窟,镶嵌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璀璨明珠,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耀眼的星辰。作为莫高窟和西千佛洞的总称,敦煌石窟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更是世界佛教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敦煌石窟的开凿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由僧人乐僔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首开一窟,历经十六国、北魏、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多个朝代的持续营建,前后共延续了1000余年。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不仅见证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轨迹,也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和艺术融合。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敦煌石窟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冲,丝绸之路的繁荣为敦煌石窟的营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敦煌石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节点,吸纳了来自印度、中亚、西亚等地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风格。

敦煌石窟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这些洞窟和壁画不仅展示了佛教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服饰装束、建筑风貌等,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唐代的洞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反映出盛唐时期佛教艺术的顶峰状态。藏经洞(17窟)更是保存了5至11世纪的5万余件文物,包括经卷、文书、绘画等,这些珍贵文物不仅证实了多元文明在敦煌的交流史实,也为研究古代历史、宗教、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敦煌石窟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壁画和彩塑上,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艺上。石窟的开凿和建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条件,结合佛教建筑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同时,壁画和彩塑的绘制和塑造技艺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采用了干壁画技法,颜料使用了青金石等30余种矿物质,使得壁画和彩塑的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如今,敦煌石窟已成为国内外游客争相前往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同时,敦煌石窟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考察研究,为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机遇。

敦煌石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瑰宝,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见证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也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和艺术融合。在未来的岁月里,敦煌石窟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和研究,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

责任编辑:程家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