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的崛起为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患者带来治愈曙光,但一个关键问题始终悬而未决——更早阶段的IA期患者是否也能从辅助靶向治疗中获益?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上公布的一项伏美替尼辅助治疗IA-IIIA期 EGFR突变NSCLC患者的中国真实世界研究提示伏美替尼辅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并提示了早期肺癌辅助靶向治疗的必要性。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坚教授和叶家悦博士,深入解析伏美替尼辅助治疗在早期EGFR突变NSCLC术后患者中的潜在作用,为更早期患者的辅助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I期EGFR突变NSCLC的术后辅助治疗决策,

yes or no?

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决策始终如履薄冰,传统观念认为IA期患者由于肿瘤分期较早,术后可能无需辅助治疗。然而,随着对疾病生物学行为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患者长期随访数据的积累,即使是IA期患者,术后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复发风险,忽视潜在复发风险将可能错失治疗窗口期,IA2-IA3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7%-83%[1],仍有部分患者无法实现长期生存。再者,携带EGFR突变的I期患者相较于野生型患者的预后更差,更易发生颅内转移和骨转移[2,3]。因此,对于更早阶段的IA期EGFR突变NSCLC患者,是否有必要开展辅助靶向治疗一直是该领域探讨的焦点。

本次ELCC大会公布的一项中国真实世界研究,为这一争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该研究旨在评价伏美替尼在IA-IIIA期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伏美替尼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的潜在作用。研究共纳入135例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手术并接受伏美替尼(80mg每日一次)辅助治疗的IA2-IIIA期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其中EGFR exon19缺失59例,EGFR L858R突变76例;IA2期44例,IA3期35例,IB期21例,II-IIIA期35例。主要终点为3年无病生存(DFS)率和3年总生存(OS)率。次要终点包括DFS、OS和安全性[4]。

数据截至2024年3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31.6个月(95% CI: 30.6-32.6)。总人群结果显示,中位DFS和OS暂未达到,1年、2年、3年DFS率分别为95.6%、91.1%、88.9%,OS率分别为97.8%、94.1%、92.6%(图1)。根据疾病分期的亚组结果显示(图2),截至数据截止日,IA3期患者(n=35)中尚未观察到复发或死亡事件;IA2期患者(n=44)的1年、2年、3年DFS率分别为97.7%、93.2%、90.9%,OS率分别为100.0%、97.7%、97.7%;IB期患者(n=21)的1年、2年和3年DFS率分别为95.2%、90.5%和90.5%,OS率分别为95.2%、90.5%和90.5%[4],长期获益亮眼,这一结果颠覆了既往对早期患者的风险分层逻辑。该研究提示,即便在肿瘤负荷更小的IA2-IB期患者中,伏美替尼辅助治疗仍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提高长期生存率,甚至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无复发生存。


图1. 总人群的DFS和OS分析


图2. 基于疾病分期的DFS和OS分析

长期用药安全与生存获益双赢,伏美替尼破解II-IIIA期患者的临床困局

对于II-IIIA期(基于第7版AJCC分期)EGFR突变NSCLC患者,既往已有研究证实三代EGFR-TKI辅助治疗的临床价值,从而奠定了三代EGFR-TKI术后辅助治疗的标准地位[5]。然而,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由于TKI辅助治疗需要患者长期用药至少持续3年,因此药物的安全性成为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重点考量的因素之一。此外,真实世界中的患者情况往往比临床试验中更为复杂多样,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个体差异显著等情况普遍存在,这就要求在临床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患者能够从治疗中真正获益且耐受性良好。

此次公布的真实世界研究聚焦于国内临床实践的真实场景,II-IIIA期EGFR突变NSCLC患者接受伏美替尼辅助治疗后,1年、2年和3年DFS率分别为88.6%、80.0%和74.3%,OS率分别为91.4%、85.7%和80.0%[4]。这表明伏美替尼不仅在短期疗效方面表现出色,而且在长期随访中依然能够观察到持续的总生存获益。在安全性方面,伏美替尼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包括皮疹、腹泻和口腔溃疡等,≥3级TRAE发生率为3%[4],这种良好的安全性特征充分保障了患者在长期用药过程中的生活质量,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得患者更有可能按照治疗计划完成全程辅助治疗,从而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总体来看,在IA2-IIIA期EGFR突变NSCLC患者中,伏美替尼辅助治疗可能成为延长DFS的可行策略。

辅助靶向治疗的“中国方案”,伏美替尼有望重塑肺癌辅助治疗版图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EGFR-TKI,伏美替尼的崛起堪称国产创新药的典范,如今已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从药物结构的角度来看,伏美替尼凭借“三氟乙氧基吡啶”结构,兼具高血脑屏障穿透力和广谱突变覆盖(包括EGFR exon19缺失/L858R/T790M/exon20ins/PACC突变等),为清除微转移灶提供结构基础[6]。既往真实世界研究已显示伏美替尼辅助治疗在混合型磨玻璃结节(mGGO)的IA2-IIIB期EGFR突变(exon19缺失/L858R/ exon20ins/G719A)NSCLC患者中具有初步临床活性与良好的安全性[7]。去年WCLC大会上公布的FAME研究和ATHEM研究同样彰显出伏美替尼辅助治疗对于存在高危病理因素的I期EGFR突变NSCLC患者具有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8,9],进一步巩固了伏美替尼在NSCLC术后辅助治疗领域的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固然重要,但是前瞻性研究的发布将会为治疗模式带来进一步改革优化。本次大会公布的真实世界研究为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患者入组标准、合并治疗等变量可能影响结果,结论有待III期随机试验进一步验证。目前,伏美替尼术后辅助治疗的III期注册临床研究FORWARD研究正在探索伏美替尼用于完全切除伴或不伴化疗后的IA2合并高危因素-IIIA期EGFR突变阳性NSCLC中国人群辅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该研究目前正在积极入组中,期待未来有更多临床研究数据的积累,为辅助靶向治疗开创新局面,为全球患者书写更长的生存篇章!

专家简介


胡坚 教授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普胸外科主任

  •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美国AATS)委员

  • “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及课题负责人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肺癌/食管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肺部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

  • 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评审中心评审专家

  • 浙江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会长


叶家悦 博士

  • 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胸心外科专业

  • 师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胡坚教授

  • 主要研究领域为克服肺癌耐药机制并推动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转化研究

  • 目前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篇,参与发表SCI论文共17篇

  • 参与国际会议WCLC 2024(美国圣地亚哥)及BEST of WCLC 2024(中国上海)壁报交流

  • 以共同执笔者身份参与《胸部手术围术期持续性肺漏气管理策略全国专家共识(2023)》撰写工作

参考文献:

1. Goldstraw P, Chansky K, Crowley J, et al. The IASLC Lung Cancer Staging Project: Proposals for Revision of the TNM Stage Groupings in the Forthcoming (Eighth) Edition of the TNM Classification for Lung Cancer. J Thorac Oncol. 2016 Jan;11(1):39-51.

2. Ito M, Miyata Y, Tsutani Y, et al. Positive EGFR mutation status is a risk of recurrence in pN0-1 lung adenocarcinoma when combined with pathological stage and histological subtype: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analysis. Lung Cancer. 2020 Mar;141:107-113.

3. Deng C, Zhang Y, Ma Z,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gene mutation in resected lung adenocarcinoma.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21 Sep;162(3):664-674.e7.

4. J. Ye, J. Liu, Y. Yang, et al. A Real world study of Adjuvant furmonertinib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A-IIIA EGFR-mutant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2025 ELCC. Abstract 162P.

5. Tsuboi M, Herbst RS, John T, et al. Overall Survival with Osimertinib in Resected EGFR-Mutated NSCLC. N Engl J Med. 2023 Jul 13;389(2):137-147.

6. Shi Y, Zhang S, Hu X, et al. Safety, Clinical Activ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Alflutinib (AST2818)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SCLC With EGFR T790M Mutation. J Thorac Oncol. 2020 Jun;15(6):1015-1026.

7. Q. Zhang, L. Ke, J. Xu, et al. Furmonertinib as adjuvant therapy in EGFR-mut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following radical lung cancer surgery. Annals of Oncology (2022) 33 (suppl_9): S1547-S1552.

8. R. Geng, Y. Chen, J. Miao, et al. Furmonertinib as Adjuvant Therapy for Completely Resected Stage IA with High-Risk Factors and IB NSCLC Patients with EGFR Mutations. 2024 WCLC. Abstract MA15.13.

9. X-L. Li, X. Wang, J. Fan, et al. Furmonertinib as Adjuvant Therapy in Postoperative EGFR-Mutated Stage IB-IIA NSCLC with High-Risk Pathological Factors. 2024 WCLC. Abstract P4.07D.02

编辑:Ari

审校:Ari

排版:Yian

执行:Squid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