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逃到香港的国军中将张际鹏花光积蓄后,想去台湾遭到拒绝,穷困潦倒之下,只得写信向黄埔一期同学袁守谦求助。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落魄的中年人缩在简陋的家中,将皱巴巴的信纸铺开,长叹一声,准备写信给担任重要职务的袁守谦,请求他给自己求情。

若是没有人接济他的日子,他马上就要被活活饿死。

带着最后一丝希望的信件寄出去之后,他整日愁容不展,在家中静静等候,期望着上天垂怜。

终于,那封决定他命运的信纸交到了他的手中。

穿着破旧衣服的张际鹏急急忙忙拆开了信,在看到内容的那一刻流下了眼泪。

“有救了……”

若是他曾经的手下看到这一幕,谁敢相信这是那个风光体面的军长张际鹏,倒会以为是个流浪汉。

实际上,自从举家搬迁到香港之后,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就从天上跌入了地狱,生活和流浪汉已经没有差别。

张际鹏曾就读黄埔军校,毕业之后便参加了北伐战争,他在部队中的表现虽然不能说是极为突出,也得到了不少提拔,一步步获得了中将的头衔。

抗战期间,国军内部的贪腐情况严重,军队中没有几个不捞油水的,张际鹏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他的运气不是很好,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才被提拔为了军长。

还没等他风光得意多久,解放军的队伍就打到了眼前,张际鹏的军长做的不久,为了生存,急急忙忙跟随程潜起义,随后便带着家人一起前往了香港生活。

因为走得太过匆忙,张际鹏身上没有太多钱可以挥霍,但是他又习惯了大手大脚的日子,没有任何节制,很快就过得捉襟见肘。



最初的时候,张际鹏打算去台湾,结果台湾方面压根不接受他,让他碰了一鼻子灰,无奈之下,他这才在香港勉强生存。

张际鹏有典型的资产阶级习性,虽然生活已经很困难了,但是仍旧没有戒掉打麻将的习惯,每日仍旧要花天酒地。

他有不少子女要抚养,时间一久,几乎难以维生。

张际鹏在教育子女上也不够上心,没有一点远见,孩子们都没有读书,在社会上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一家人过得穷困潦倒,最终还是要求助袁守谦,给他写了不少信,这才获得了蒋介石的许可,前往了台湾。

上世纪四十年代过后,国军将领各有结局,大家无非就几种选择,有的人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愿意接受失败的结局,有的留在大陆参与了起义,除了被俘的人,其他基本上都远赴港台、海外。

即便他们临走的时候搜刮了不少的资产,但因为人口众多等情况,往往很快就捉襟见肘,唯有拿出本金做生意,才能够维持生计。

就像著名的特务头子毛森,受到排挤之后,过了一段落魄的生活,只能开办养鸡场,以此将孩子们抚养长大。

虽说当时他的境遇得到了不少同僚的嘲讽,但是毛森的孩子们聪慧努力,都有了不错的成就,之后将毛森接到了国外生活,晚年也算是衣食无忧。

资料来源:张际鹏(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百度百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