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3月28日,以色列再一次无视国际社会呼吁,对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发动空袭。浓烟腾起,硝烟再起,炸响的不仅是导弹,更是对区域和平的蔑视。面对这一公然违背停火协议的军事行动,法国总统马克龙罕见发声称“不可接受”,明确指出这已违反此前达成的黎以停火协议。



这是西方主流大国罕见对以色列的公开批评,折射出中东局势正在从加沙延烧至更广泛的区域边界。一旦黎巴嫩战场被彻底点燃,区域冲突将不再是有限战事,而可能演变为彻底的地区性战争。此刻的以色列,不仅是在玩火,更是在挑战整个中东乃至国际秩序的底线。

法国外交部在此之前就已于3月22日呼吁以黎双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升级,并明确指出必须遵守2024年11月达成的停火协议。然而,以色列显然将这一呼吁置若罔闻,转而以空袭方式回应边境紧张,而非通过外交与对话化解问题。

以色列近年来在军事行动上愈发激进,面对国际社会的劝导表现出极度的选择性失聪。从持续空袭加沙地带,到跨境轰炸叙利亚,再到如今攻击黎巴嫩,其军事冒进与战略赌博已令整个中东安全局势进入新一轮高度不稳定状态。

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挑衅,早已不止一次。从去年起,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在边境多次交火,本已达成脆弱的停火协议。而今,以军无预警发动空袭,意味着这一协议形同废纸。法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黎巴嫩历史上的殖民宗主国,此番直接发声谴责,说明连长期对以色列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态度的西方,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不是以色列的“特殊地位”被西方默许多年,它根本无法如此肆意妄为。从美国一再为其军事行动背书,到北约盟国对其安全诉求的无条件满足,以色列早已习惯于打完仗让世界“埋单”的套路。如今,法国的发声能否成为转折点,仍值得观察,但最起码,它撕开了西方世界长期在以色列问题上伪装的面纱。

当前,以色列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政治与战略焦虑。加沙战局久拖不决,国际压力与国内反战声音日益增强,而总理内塔尼亚胡又深陷司法与政权危机,为维持强硬形象和国内右翼支持,转移矛盾、扩大敌人就成了政治必需。空袭黎巴嫩,不过是其“外部转移困境”的一环,但这一冒险行为将令整个地区为之买单。

黎巴嫩局势本就千疮百孔,经济崩溃、政局动荡、难民压力沉重,此时再被卷入以色列挑起的军事冲突,无异于火上浇油。更何况黎巴嫩与伊朗、叙利亚有着复杂的政治与宗教纽带,一旦事态扩大,极可能引发伊朗方面的强烈反应,进而诱发更广泛的“什叶派联盟”对以行动,中东全面战争的引信就此拉响。



进而,这种局部军事升级也将搅乱本已危机四伏的全球安全格局。在乌克兰危机与中美博弈尚无定局之际,一旦中东再起战端,全球供应链、能源市场、地缘博弈将再次进入混乱循环。而真正遭殃的,仍是全球南方世界,是依赖中东能源、仰赖全球稳定发展的发展中国家。

当前这一轮中东紧张局势升级,恰好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之后的一系列中东政策调整密切相关。特朗普对以色列的全面偏袒已不再遮掩,在其主导下的“亚伯拉罕协议”虽表面和平,实则构建了一个以色列为核心的地区军事联盟,进一步边缘化巴勒斯坦与什叶派国家。而这一“新中东秩序”的产物,就是如今的军事激化、外交破裂和区域割裂。

法国此时的发声虽有力,但不足以形成有效制约。这一次的空袭,明显是以色列战略方向的一部分,是其内外困局下孤注一掷的“战争出口”。以色列的野蛮行动若不被遏制,下一轮流血的,不只是黎巴嫩、加沙、叙利亚,甚至可能是整个中东以外的世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