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佛教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拥有3.3万座佛教寺院,包括杭州灵隐寺、少林寺······
在这其中,有这样一座奇怪的寺庙,它名气很小,虔诚拜佛的信徒也不多,但却是中国唯一一座被武警官兵24小时严格把守的寺庙。
要知道,武警官兵站岗的位置,绝大多数都是政府机关。
一座古寺能得到武警的青睐,它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潭柘寺的不凡来历
这座寺庙就是潭柘寺,坐落在北京西部门头沟的东南部,占地面积仅2.5公顷,属于比较“袖珍”的佛门古刹。
民间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经考证,潭柘寺的诞生确实比北京城早了957年。
早在公元307年,西晋的风云变幻中,潭柘寺便已落地生根。
据说,潭柘寺的修建是都督王郡为追思亡妻建成的,但事实究竟如何,至今还无从考证。
寺内珍宝与皇家渊源
一进入潭柘寺,一棵参天的帝王银杏树便映入眼帘。
这棵树树龄长达1700多年,粗壮的树干需多人合抱,相传,每当有皇帝驾崩,这棵银杏树便会断枝。
这一传说,给帝王银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人不禁联想,在历史的漫长岁月里,这棵古树究竟经历了多少王朝的兴衰更替,又见证了多少帝王的离去。
在天王殿,有一口纯铜打造的宝锅。
宝锅体量巨大,在过去承担着为众多僧人煮饭的重任,围绕这口锅,流传着“明辨人性”与“泼砂不漏米”的传说。
这些传说虽无从考证,却侧面反映出潭柘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独特影响力,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化氛围,催生出这样有趣的传说?着实令人好奇。
龙王殿中的石鱼同样引人瞩目。
这条石鱼重150公斤,长170厘米,敲击它能发出五种不同的声音。
传说这是东海龙王献给玉帝的宝物,流落至潭柘寺后,成了人们祈雨的神器。
再就是,妙严公主拜砖。
砖上双膝跪出的印记清晰可见,无声诉说着公主出家的故事。
除了妙严公主拜砖外,潭柘寺还与皇家其他人物有着很深的渊源....
据说元朝时,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也是在此出家的。
到了明朝,姚广孝曾在这里隐居,姚广孝作为朱棣的重要谋士,令朱棣多次前往潭柘寺进香,对寺庙的重视可见一斑。
清朝时期,潭柘寺的皇家寺院地位愈发显赫。
康熙皇帝多次下旨修缮潭柘寺,让这座古刹在岁月的侵蚀中得以保存。
乾隆皇帝更是年年必访,对潭柘寺喜爱有加。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在此题诗,留下诸多墨宝。
此外,潭柘寺还建有专门的皇家设施,太后万寿宫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像潭柘寺这样的寺庙中国有很多,并且比它还大,但受中国武警24小时把守的仅此一座,这是什么原因呢?
24小时武警把守的原因
原来,早在七八十年代,因为潭柘寺的管理相对松散,安全防护存在漏洞,导致这一时期,潭柘寺的名声吸引了盗窃集团的觊觎。
他们将罪恶之手伸向这座千年古刹,珍贵文物在盗窃事件中受损,遭受不可挽回的破坏。
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为潭柘寺的文物安全敲响了警钟。
也促使相关部门开始重视并采取更为严格的安保措施,由此,加强潭柘寺的安全防护成为必然之举。
除了潭柘寺被盗外,它的特殊历史地位,也决定了它需要专业安保力量的守护。
作为临济宗的重要道场,潭柘寺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
而且潭柘寺对北京城的建筑布局也有影响,故宫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大雄宝殿而建的,其建筑风格富丽堂皇,将皇家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面对如此珍贵的文化瑰宝,武警的把守无疑是对这份历史遗产的有力保护。
不仅如此,潭柘寺自明清以来就是重要的对外窗口。
随着时代发展,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领略到中国千年古刹的独特魅力。
同时,潭柘寺还会举办重要的宗教活动,来自各地的宗教人士汇聚于此,活动现场人潮涌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仅靠普通的安保力量,难以维持现场秩序,一旦出现混乱,不仅会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对寺内文物造成损害。
因此,需要武警这样的专业安保力量维持秩序,保障各方人员的安全,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安心感受潭柘寺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