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亚努科维奇
在乌克兰总统选举领跑者维克多·亚努科维奇的竞选履历中,其冠绝对手的学术背景尤为瞩目。但若其宣称的学历存在造假嫌疑,这位曾因选举舞弊被最高法院撤销2004年总统胜选资格(青年时期还曾因伤害与盗窃罪入狱近三年)的政治人物,或将面临新的信任危机。
据亚努科维奇申报材料显示,1997-2002年担任乌克兰人口第一大州顿涅茨克州长期间,他先后获得国际法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然而这些学术资历存在诸多疑点:首先,提交中央选举委员会的文件未注明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其新闻秘书丹尼斯·伊万内斯科仅模糊回应"在顿涅茨克某高校获得",却无法指明具体院校,仅强调"亚努科维奇曾在该校主持院系工作并授课"。
亲信幕僚谢尔盖·廖沃奇金声称亚努科维奇2000年在乌克兰科学院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但同样无法说明其具体就读院校。更蹊跷的是,亚努科维奇官方网站亦未载明相关教育背景。对于外界质疑州长任内如何兼顾政务与两篇学位论文写作,廖沃奇金解释称两篇论文均聚焦区域经济发展——这正是时任州长的核心工作领域。"这些研究与其日常执政实践密不可分,苏联教育体系历来重视学以致用,这种传统在亚努科维奇求学时期依然存在。"
然而公众印象中"思维懒惰、言语表达常闹笑话"的政治形象,与其法学、经济学高阶学位所需的学术素养形成强烈反差。除上述争议学位外,亚努科维奇高等教育经历仅包括1980年获得的顿涅茨克理工学院机械师资格认证(该校前身为技术学校)。
针对愈演愈烈的学历质疑,乌克兰教育部已启动调查程序。其中经济学博士学位调查仍在进行,国际法硕士学位经查证属"文件真实"——但教育部副部长马克西姆·斯特里哈强调"文件真实不等同学位真实"。调查缘起于季莫申科阵营议员沃洛迪米尔·亚沃里夫斯基的正式质询。
季莫申科团队政治顾问塔拉斯·别列佐维茨指出,若学术造假坐实,将动摇关键中间选民的信任:"受教育程度较高、注重文化素养的未决定选民群体,对此类诚信问题尤为敏感。"
调查显示,亚努科维奇提交的国际法硕士材料仅限于基辅对外贸易学院(现更名为乌克兰国立财经贸易大学)的入学与毕业证明。但该校声誉本身存疑:同期就读的物流专家奥列克桑德尔·扎哈罗夫透露,该校针对官员开设的"个人学习计划"实为文凭工厂。"我亲眼见证两三位仅参加考试就获得文凭的案例,这类学生多来自总统办公厅或经济部门。"
亚努科维奇核心幕僚汉娜·赫尔曼坚称其学历无可置疑,同时淡化文凭的重要性:"用人更应关注实际能力,维克多·费奥多罗维奇(亚努科维奇)展现的治国理政才干才是关键。"她强调2001年前乌克兰尚不存在文凭买卖市场,但承认如今学术腐败已成痼疾。
值得关注的是,亚努科维奇的硕士论文已遭销毁——教育部解释此为常规档案管理所致。斯特里哈副部长表示,调查中发现的一份补修课程文件增强了对该学位真实性的信任:"若文凭纯属行政命令产物,就不会存在此类学术痕迹。尽管成绩不算优异,但文件流程合规,考试确经考核通过。"
此番争议恰逢乌克兰文凭买卖丑闻集中爆发期。从政府高官到普通学生,学术欺诈屡见不鲜:国家安全局副局长安德烈·基斯林斯基假学历案、前司法部长罗曼·兹瓦里奇伪造美国教授身份等案例接连曝光。公务员管理局局长季莫菲·莫特连科透露,年度背景审查中约3%-5%的高级公务员存在假文凭问题。
关于亚努科维奇在基辅求学时期的记忆呈现两极分化:国际法系主任赫罗尔德·安采列维奇证实其"个人学习计划"仅需参加考试,而民刑法教研室主任齐娜伊达·斯米坚科坚称其"诚实通过60余门课程考核"。教育部监察局长米科拉·福缅科虽拒评具体个案,但明确指出"仅凭考试获取学历属双重欺骗"。
基辅莫吉拉学院博士院院长、剑桥大学校友米哈伊洛·温尼茨基痛批此类"个人学习计划"实为制度腐败:"这不仅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其存在本身即是腐败的明证。"随着总统选战白热化,这场关乎学术诚信与政治清明的争议,正演变为检验乌克兰民主质量的重要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