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8日以军恢复加沙军事行动以来,不仅造成了大量巴勒斯坦平民的伤亡,所针对哈马斯高层实施的多轮打击,更是对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害。
据统计自2025年3月18日后,仅在9天的时间内,哈马斯政治局成员(共20人)中已有11人丧生,包括加沙总理等核心人物,哈马斯发言人3月27日更是在以军的轰炸下不幸遇害。
在这种时刻,继美军在向中东部署“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后,也是又进一步的向印度洋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派遣至少5架B-2隐身战略轰炸机,以此来达到对中东局势形成军事威慑的目的。
哈马斯发言人的身亡
2025年1月15日,在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的宣布下,表明了其在卡塔尔首都已经与以色列首次达成,并签署了阶段性停火共识的协议。
而这也是巴以双方在冲突持续15个月后的首次突破,因此无数的平民群众都在期待着这场停火协议的出现,能否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些许的和平。
但令人遗憾的是,哪怕停火协议到期,双方都未能就延长停火一事的达成一致,以色列更是对此向哈马斯进行了诸多的指责。
以色列在此期间声称其并未释放全部被扣押人员,并拒绝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调解方提出的所有协议,直接导致了协议的实质失效。
在3月18日,以色列更是以相同的理由,在指责着哈马斯未履行约定的同时,也恢复了自身军事行动的,首次在停火协议后对加沙地带的大规模空袭及地面行动。
这一行动的出现,不仅是在标志着停火协议彻底破裂,双方全面对抗状态的回归,更是标志着以色列军事力量行动的迫切性。
据了解,自以色列恢复军事行动过后,仅仅只是1天的时间,也就是截至到3月19日,加沙地带死亡人数就已经上升到了400人,当地医疗系统直接濒临崩溃。
而不仅是平民的死亡,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更多的还有着针对哈马斯高层的一种精准打击行动,旨在削弱哈马斯高层指挥力量。
甚至以色列都对自身的行动进行过明确的定性,表示其目标就包括有“清除哈马斯高层领导层”和“瘫痪其指挥体系”,将对哈马斯开展“持续行动”,确保其不再对以色列构成威胁。
3月23日至27日,以军连续清除哈马斯加沙旅副指挥官希马里、发言人卡努瓦等高层,进一步削弱哈马斯指挥能力,对哈马斯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B-2轰炸机的出现
此次事件所造成的地区连锁反应也是异常严重的,分析指出,卡努瓦之死可能引发哈马斯武装派别对以色列的报复性袭击,进而导致黎巴嫩真主党、伊朗等地区势力介入,加剧中东局势动荡。
中东问题专家哈立德·阿布·图尔克认为:"以色列的定点清除策略正将冲突推向危险边缘,国际社会必须采取更强硬措施推动停火,否则加沙或将陷入全面人道主义灾难”。
而不仅是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冲突愈加严重,美国与伊朗和也门胡塞武装之间的冲突也是愈发的严重,并形成了美国与胡塞武装直接对抗的局势。
在卡努瓦身亡当天,胡塞武装也对以色列机场发动导弹袭击,并击落一架以军无人机,这印证了加沙与红海危机的深度关联,哈马斯与胡塞武装虽属不同阵营,但都在利用代理人战争消耗以色列和美国。
2025年3月15日,美军对也门胡塞武装发起代号为“沙漠铁锤”的大规模空袭,以对胡塞武装的重要军事力量造成打击的理由,反而造成了多名妇女和儿童受伤以及死亡的局势。
后又在3月20日,美国防长下令派遣“卡尔·文森”号航母驶向中东,使用两艘航母对胡塞武装进行威慑,强化着自身对中东地区的军事威慑力。
而在近期,美国还向位于印度洋的空军基地派遣了至少5架的B-2隐身战略轰炸机,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此次部署也被解读为是美军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的一种军事升级行动。
一方面的五角大楼试图构建对伊朗的"双航母威慑",在红海与波斯湾形成战略钳制,另一方面则是在通过展示压倒性武力,这样的行动表明美军或许是在试图迫使胡塞武装停止红海袭船行动。
但也有美媒分析认为,此次行动在战略威慑下的“表演性质”更多,针对缺乏先进防空能力的胡塞武装使用B-2,本质是向全球展示其“隐秘轰炸”能力,为未来大国冲突预演战术。
面对国际上针对美国行动的广泛猜疑,但美国就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的表态却有些耐人寻味的,表示他们已经提供出了相应的选择,寻求外交解决方案。
这样的表态似乎是有着想要尽量避免战争,以和平手段解决的想法,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也暴露出美国在避免直接冲突与维持区域霸权间的微妙平衡。
日渐焦灼的中东局势
国际社会立场的分化,以及美国坚持“以战止战”策略,试图拉拢中国等国家共同干预遭拒,其单边行动加剧阿拉伯国家不满,沙特、阿联酋等传统盟友转向“平衡外交”。
大国战略资源博弈加剧美国在中东同时应对胡塞武装袭船、伊朗核威胁及叙利亚反政府武装扩张,军事资源捉襟见肘,被迫依赖远程隐身轰炸机与航母威慑,暴露“战略收缩与干预需求”的矛盾。
平民伤亡与基础设施损毁美胡双方军事行动已造成也门、加沙超过400名平民死亡,萨那、阿勒颇等城市的水电、医疗系统濒临崩溃,联合国呼吁停火但收效甚微。
红海航运危机导致亚欧航线绕行非洲,单次航程成本增加30万美元,国际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20美元,引发全球供应链震荡。
巴以冲突的周期性爆发暴露了国际调解机制的脆弱性,在宗教、民族、领土等多重矛盾交织下,短期军事行动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剧人道主义危机。
国际社会需推动更有效的外交干预,同时督促双方履行保护平民的国际法义务,唯有通过对话与妥协,才能避免新一轮血腥循环。
结语
中东的“焦灼”本质上是全球秩序转型的缩影,在传统大国与新兴力量的博弈中,这片土地既是资源争夺的战场,也是文明冲突的镜像。
此次军事行动是以色列多重政治诉求与军事目标的结合,短期内虽削弱哈马斯实力,但加剧地区动荡与人道灾难,长期可能激化代理人战争风险。
在这种背景下,任何单点事件的失控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国际社会若不能推动实质性和平进程,这片土地上的战火或将持续燃烧,最终吞噬整个地区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