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新闻截图
早上刷微博,又看到一则热搜新闻,说是林生斌把宋祖德给告了。据大象新闻报道,3月27日下午,宋祖德被传唤至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接收来自林生斌的刑事自诉状。原来,林请求法院判决宋犯了诽谤罪。
这个消息就比较有意思。我现在觉得,林生斌和宋祖德这俩人是越看越像,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操作简直就是互为镜像。
那他们俩相似在哪儿呢?
他们俩都很懂舆论,懂流量,懂事件营销,知道打造人设,也都能熟练地进行变现操作。
就先说林生斌吧。“杭州保姆纵火案”发生,妻儿离世后,林生斌很快就注册了微博,以“深情丈夫”的形象示人。照片上的他,满脸都是忧伤、落寞和哀戚,整个人除了憔悴还是憔悴,让众多网友对他的同情油然而生,纷纷直呼“我又相信真爱了”。当当当当,“深情丈夫”人设打造成功!全国网友的同情和关注很快就转化为巨大的流量,涌向林生斌注册的服装品牌和他的网络直播间,为他的商业帝国奠定第一块基石。
随着林生斌个人财富的迅速积累,公众对他的评价反转了,毕竟公众喜欢看到的是“完美受害者”。当这位“深情丈夫”的恰钱操作太过显眼时,网友们纷纷转而开始质疑他的真诚。很多人说他消费逝去的妻子和儿女,“吃人血馒头”。还有人说得更恐怖,借一口水井说事,加了玄学灵异的料。这方面我不了解,但猜想事情也不至于像网传的那么暗黑,就不多作评价了。那些加这种料的网友和自媒体大概也只是在加入一场流量狂欢而已。
2024年,林生斌宣布再婚并育有一女,又引发网友怀疑。他们推测林与新人妻子的关系可能早于公开时间,可能俩人在原配去世前就有接触。公众很自然地认为,林一边维持深情人设,一边悄然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是对广大网友的欺骗。这个属于道德层面的争议,网友有质疑的权利,我个人没有兴趣评价。但因此就推测林有参与纵火案的嫌疑,未免太过,这应该属于司法机关的工作范畴。
宋祖德也擅长制造网络热点,但他的手法通常比较主动,往往以名人、娱乐圈明星为靶子,因为这些人自带巨大流量。他长期自称“娱乐圈纪检委”,实际上是在自我赋权,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靠主动挑起与名人明星的冲突来引发海量关注,为自己控制的自媒体引流,收割商业收益。他知道受众的喜好,“看热闹的不嫌事大”,就故意炮制一些有轰动效应的言论,在舆论场上碰瓷明星,谁火骂谁,火上浇油。这方面他是老手,从业经验相当丰富。2008年,他发布博文咬了刚刚去世的著名导演谢晋一口。好在谢老的遗孀挺身而出,把宋祖德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宋祖德应公开道歉,并赔偿谢家29万元精神损失费。此事过后,宋还表示今后“一定谨言慎行”。可他就是干这行的,怎么会收手。我基本上不关注娱乐圈,但估计被他骂过的明星至少也有上百个了。
跟林生斌一样,宋祖德的形象也有反转的时候。就拿他对林生斌的质疑做例子吧!他大概研判了网友对林的质疑,觉得林人设反转的事情值得好好揉捏揉捏,就抛出一些对林不利的消息,甚至还拿出林的航班行程记录,说林有参与纵火案的嫌疑。这种说法简直太恐怖了,不过“看热闹的不嫌事大”,吃瓜群众是最爱看这种料,也最爱就着这种料叽叽喳喳议论不休的,他们还要发挥推理能力,在网上过过柯南的瘾,更有好事者还把宋祖德捧成“正义使者”的化身。他这么擅长制造热点,这么不怕热度炙烤,您说这关注、这流量还能少得了吗?
他们俩都靠热点事件获得了巨量商业收益,也都产生了巨大的争议,这是明摆着的事实。那我写这个文章要表达什么观点呢?我只是想提醒广大网友、广大吃瓜群众们,在现在这个“注意力经济”主宰网络的时代,我们务必要擦亮眼睛,不要轻易付出你的同情和信任。你的眼泪和怒火都能转化为商业价值以及什么别的价值,供人利用。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迷宫,你要知道你看到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一些人精出于各种目的蓄意地加工过了。那你能做什么呢?至少你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等舆论的潮流退去,你大致更有可能知道哪些人在裸泳。
这个案件后续进展如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对理解这个新闻应该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