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暮春风景初三日,流世光阴半百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节日,名为“上巳节”,可能很多人对其有些陌生,不过没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讲讲,这个曾经热闹非凡的节日。



上巳节是从何时出现的,为啥会被遗忘?

上巳节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祓禊”(fú xì)仪式,古人认为三月水边的兰草、香蒲能驱邪避疫,故在农历三月初三(魏晋后固定为三月三)举行集体沐浴、祭祀活动,祈求健康与子嗣。



据《周礼》记载:“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到了魏晋,节日内涵转向雅集与浪漫,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的文人雅趣,与《诗经》中“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的男女相会场景,共同塑造了上巳节“祛邪求吉、自由恋爱”的双重文化基因。

如此浪费的一个节日,为何却又消失了呢?要知道,传统节日一般会依托农时规律,工业文明下春耕仪式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而且随着现代医疗发展,“祓禊”驱疫的实用价值降低,文化符号也逐渐淡化。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可忽视,那就是文化出现了断层,战乱与社会变革导致部分习俗失传,如唐代长安“倾都祓禊”的盛况难再。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个节日的一些遗留,比如壮族把“三月三”列为广西法定假日,包含对歌、抛绣球等。

如今上巳节又有哪些讲究呢?提醒:1要折,2不留,3要吃,平安顺遂纳吉祥

1要折:折柳寄情,折花祈福

在这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户外踏青,效仿唐代长安上巳节“折柳赠别”,它象征春意与离别思念。另外在这天的时候,还可以折芍药,《诗经·溱洧》记载青年男女互赠芍药定情,这个也成为“中国情人节”的浪漫注脚。



2不留:扫墓不滞,水边不留祭品

扫墓要速归,古人认为黄昏阴气重,祭扫需在日中完成,避免滞留。另外还要记住祭品不留,供品需当日食用或焚化,残留食物被视为“晦气”,这个与道教的“清净”理念也相关。



3要吃:野菜强身,花糕祈美

在上巳节,既然有踏青的一个习俗,那么我们不妨这个时候采摘一些野菜,比如香椿、荠菜等应季野菜清热解毒效果也比较的显著,如湖南“荠菜煮蛋”寓意祛病延寿。这个时候也可以做一些给家人吃。



趁着这个时候,还可以制作一点花糕,唐代贵族以玫瑰花糕祈愿容颜不老,《红楼梦》中史湘云醉卧芍药裀的意象与此呼应。这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希望可以永远年轻。

糯米饭,壮族五色糯米饭以植物染色象征吉祥,兼具强健体魄的实用价值。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来上一点糯米饭,来表达对这个节日的一个庆祝。



三月三上巳节,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当我们折一枝柳、尝一口香椿时,不仅是在延续千年习俗,同时也是在感受古人对这个节日的一个重视,虽然如今医疗水平已经提高,还有婚姻早已自由,但是这个节日的核心内涵却永远不会变,希望都能平安顺遂纳吉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