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当中,人们喜欢用当天的天气情况来预兆或许的一个气候变化,尤其是每个月的开头以及末尾,像今天是农历的三月初一,农谚就有“倒春寒来不来,就看三月初一”,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倒春寒和农历三月初一,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清史稿》记载:农历二月,若遇寒潮,可能导致农业灾害,如道光二十八年杭州“大雪三日,饿殍遍野”。而现代气象学也发现,三月初一的天气与春季气温波动存在关联:若当日晴朗无云,可能预示后续冷空气活动频繁,倒春寒风险增加;若阴雨低温,则可能预示倒春寒已现端倪。



老话也常讲“三月初一寒,春寒必连绵”,那么今天就是三月初一了,今年会有倒春寒出现吗?

什么是倒春寒?

简单的来讲,倒春寒就是春季气温“前暖后冷”的气象灾害,当然它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倒春寒气象指标》(GB/T 34816—2017)中记载“后期气温较常年偏低2℃以上”的标准。



历史上,倒春寒常引发农业危机:如2015年贵州因倒春寒导致油菜减产30%,2018年河北、山东霜冻致小麦冻死率达40%。诗词中亦有记载,李清照“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描绘的湿冷天气,正是倒春寒对生活影响的生动写照。

2025年会不会出现倒春寒的一个天气呢?

这里根据当下的一个天气,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预测,仅代表个人看法,具体情况,还需要以天气预报为准年。



北方(华北、东北):出现倒春寒的概率,在中等概率(30%-40%),受拉尼娜事件影响,冷空气南下频率可能高于常年。

南方(华南、江南):轻度倒春寒概率较高,但持续性霜冻风险较低(约20%),需防范“湿冷叠加”对早稻育秧的影响。



那么具体会不会出现倒春寒,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北极海冰减少削弱极涡的稳定性,欧亚积雪偏多延缓升温,均可能加剧冷空气南下。那么也就会大大增加倒春寒的一个概率。

当然我们还可以回顾一下,以前的一个天气情况

比如“三九不见雪,三月倒春寒”“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等,将冬季积雪、风向与春季气候关联。在三九的时候,并未见到大雪天气,那么三月的倒春寒概率也会比较低,另外就是惊蛰节气,像在我们赣北地区,也并未刮北风,所以后续出现倒春寒的概率也不大。



当下因为受到寒潮的影响,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是比较寒冷的,因此,我们也要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在北方的冬小麦区,3月下旬至4月初还需喷施防冻剂,覆盖秸秆保温;而在南方果园,我们要对幼树覆膜、成年树涂白,霜冻前灌水增温。



笔者认为,倒春寒既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气候变化的缩影。从“三月初一”的农谚到卫星云图,人类始终在探索与自然对话的方式。2025年的倒春寒或许不会“冻哭”整个春天,但其带来的警示意义深远。

按照农谚的说法,今年出现倒春寒的概率并不是特别大,但是仍然要注意天气的一个变化,防止自然灾害对人和作物的一个影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