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俄罗斯总统普京又一次打出战略组合拳,这一次,目标直指乌克兰合法性的根基。3月27日,普京在会见“阿尔汉格尔斯克”号核潜艇官兵时公开提出,将乌克兰置于联合国临时管理之下,以便举行选举、重建合法政权,从而为后续签署和平条约提供政治前提。这个提议不仅是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地位的直接否定,更是俄罗斯试图绕开基辅、重构国际共识的重大信号。



普京话语中的每个字都充满战略意图。他声称,“原则上可以与美国、欧洲国家,当然还有我们的伙伴和朋友讨论”,将这一设想包装为“多边协调、联合国框架下的选举干预”。这表面上是一场对和平的呼吁,实则是一场精密设计的合法性重组运动。普京明知乌克兰在战时状态下无法举行大选,而泽连斯基的法定任期已于2024年5月届满,于是以“联合国管理”之名,试图为“替代政权”打开一扇通往国际舞台的大门。

从战术角度看,这一提议是对当前僵局的有效突破。俄乌战场陷入胶着,乌军战力下滑明显,西方军援疲软,而基辅政府却依旧宣称“绝不谈判”。在这种情况下,普京不再把希望寄托于泽连斯基政府的让步,而是通过“国际管理”绕开基辅,用“选票合法性”取代“战时领导权”,再顺理成章推进“新政府”与俄罗斯签署和平条约。这是政治操作,也是心理战,目的在于逐步让乌克兰民众和国际舆论接受一个“泽连斯基之后”的现实。

而目前,泽连斯基本人的合法性确实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由于乌克兰自2022年起一直处于战时状态,宪法规定下的正常选举程序已被无限期推迟。原定于2024年举行的总统选举也因战争原因取消,泽连斯基本人依靠“国家紧急状态”延长任期,但缺乏新的民意授权,正在成为俄罗斯对外攻势的重要突破口。



这正是普京此番主动出击的关键所在。通过联合国“临时管理”,俄罗斯不仅可摆脱与“非法政府”谈判的尴尬,还可以塑造一种“秩序重建”的国际话术,将自己从“侵略者”转化为“和平推动者”。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可通过与特定国家合作,暗中扶持亲俄派政治人物,以“民主选举”的名义输出自身影响力,达成不战而胜的战略收益。

当然,这一提议注定不会被乌克兰现政府接受。泽连斯基方面早已将联合国视为偏袒西方的政治舞台,更不可能允许任何外部力量染指政权更替问题。乌克兰强硬派早已将“普京提出的任何和平方案”视为投降的代名词。但问题在于,随着战线持续拉长、伤亡数字不断上升、财政压力急剧增加,乌克兰国内舆论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对停战的渴望、对持久战争的不耐、对政府合法性的焦虑,正在逐步侵蚀基辅当局的控制力。

在这种氛围下,普京提出“联合国过渡管理”的方案,无疑是一招极具杀伤力的战略伏笔。它不只是外交辞令,更是对未来战争节奏、政治重构方向的一次强力引导。如果国际社会部分国家出于“止战优先”的考量支持该提案,那将直接削弱乌克兰现政府的国际支持基础。而一旦有亲俄政治力量在临时管理框架下上台,俄方可立即宣布胜利并“合法化”其在乌控制区的存在,彻底改变战争逻辑。



从国际格局来看,普京的这一出招更是顺应了当前世界力量再平衡的大趋势。西方对乌克兰支持已明显降温,美国政治极化、欧洲经济吃紧,使得持续军事援助变得日益困难。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将“如何结束战争”置于“如何战胜俄罗斯”之上。普京显然敏锐捕捉到了这种心理变化,并以“联合国”这个在西方尚有一定公信力的平台,将自己包装成和平代言人,既挤压泽连斯基,又逼迫西方表态。

而对于联合国而言,这无疑是一场道义与现实的两难考验。接受俄罗斯设想的“临时管理”将被视为默认入侵者合法性,不接受则被指责为无力推动和平。这种战略模糊地带,恰恰是普京所擅长的操作空间。他不求一锤定音,但求制造混乱,在国际法律与政治之间拉扯现实的缝隙,为自己争取时间与空间。

无论这一提议最终是否被采纳,它已经改变了战争话语体系。在舆论场上,俄罗斯已从一味被动的防守方,转为主动出招的议题设定者。而乌克兰若继续坚守“不谈、不选、不变”路线,反而会在国际舆论中陷入越来越孤立的境地。

这就是战争的另一种形式:当战场陷入僵局,合法性与民意就成为新的武器。而这一次,普京正用“联合国管理”的话术,挥出一记精准打击,直指泽连斯基最脆弱的神经。谁能掌握选票,谁才能主导谈判;谁能重构合法性,谁就有资格定义“和平”。战争未必结束于炮火,但一定结束于政治。而现在,普京,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