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俄在沙特利雅得举行了长达12小时的马拉松式谈判,试图为乌克兰危机寻找出路,但会谈成果并未如预期般顺利,特朗普公开抱怨俄罗斯总统普京“拖延谈判”,关键时刻,中方收到一张请柬。那么,这一系列事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中方收到的“请柬”又是什么?

近日,美国分别与乌克兰、俄罗斯代表团在沙特举行会谈。会后,美俄各自公布了“成果清单”,内容看似趋同:包括确保黑海航运安全、恢复俄罗斯农产品出口、制定能源设施保护措施等。然而,这些共识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核心矛盾仍未解决。



美国试图通过谈判抬高预期,宣称目标是“全面停火”,但俄罗斯的务实态度让进展缓慢。俄方坚持将停火与解除制裁挂钩,并提出乌克兰不得加入北约等政治条件,这显然与乌克兰及欧洲的立场冲突,正如俄副外长鲁坚科所言,俄方“不依赖美国”,军事优势和经济“向东转”使其在谈判中占据主动。

而特朗普政府的困境在于,既想快速结束冲突以兑现竞选承诺,又缺乏足够筹码迫使俄乌让步,只能通过部分解除对俄制裁换取合作,但这种“让利”遭到欧洲强烈反对。谈判僵局直接导致美俄领导人公开交锋。

特朗普指责普京效仿自己过去的商业谈判手段——“拖延以谋求更多让步”,并承认对俄施压效果有限。普京则强硬回应,称美国对格陵兰岛的“吞并计划”是“认真的”,暗示美方扩张意图威胁北极稳定,这种互呛不仅暴露双方信任缺失,也折射出美俄关系重置的难度。



面对美欧压力,俄罗斯加速“向东看”,在特朗普抱怨谈判受挫后,俄副外长鲁坚科立即呼吁恢复中俄印三方定期会晤,强调“俄罗斯在东方有可靠伙伴”,此外,28日,中国外交部还公布一则消息,王毅外长将在不久之后受邀访俄。

我们知道,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清晰:主张停火止战、推动政治解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这种平衡姿态使其成为美俄欧乌之外的独特力量。尽管特朗普曾声称“中国主动求和”,但事实上,中方始终以自身节奏参与国际事务,既不盲从美国压力,也不盲目选边站队。



从这一点来说,王毅外长此次访俄,既是中俄战略协作的例行安排,也暗含深意。一方面,俄方需要通过高层互动打消外界对中俄关系的疑虑,尤其是在美俄接触频繁的背景下;另一方面,乌克兰危机进入关键阶段,中国的调解能力或成为打破僵局的“钥匙”,例如,在粮食出口、战后重建等问题上,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全球供应链地位不可替代,再加上中国的中立立场和影响力,这使其成为俄乌双方均可接受的斡旋者。

总的来说,美俄谈判的破裂与中俄互动的升温,勾勒出当前国际格局的复杂轮廓。对美国而言,如何在“遏制中俄”与“解决乌克兰危机”之间找到平衡,仍是巨大挑战;对俄罗斯而言,巩固东方伙伴关系将成为长期战略选择;而对中国来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时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才是维护自身利益与国际稳定的最优解。



王毅外长的莫斯科之行,或许正是这一逻辑的生动体现,无论是美俄的博弈,还是中国的参与,都表明乌克兰危机的解决无法依靠单一力量,唯有通过多边协调与务实合作,才能为和平创造真正可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