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邓颖超在他的保险柜中找到了一个皮夹子,这个皮夹子已经磨得边都没有了,里面也没有一分钱,却放着比金钱更为珍贵的东西。
皮夹子中放着一份机密文件、三封写给邓颖超的信和一张周恩来父亲的照片,照片背面有周恩来的手书“爹爹遗像”。
看到那张破旧的照片不禁让人想到曾经的那段往事:
周恩来的父亲名叫周贻能(后改名劭刚),早年经人介绍在外从仕。但是他为人老实忠厚,并不擅长官场中的争斗,很快就离开了官场。
从此,不善言辞的周贻能只能到处飘零,他做出小职员,当过打杂的,还给学校当过门卫,收入一直很微薄,从来都没有超过30块钱。
后来周恩来的母亲去世,娘家人要求大办丧事,周贻能根本无钱操办,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将妻子的棺木停在清江浦一家庙中。
谁知道,这一停就是二十多年,直到1935年,周贻能才倾家荡产安葬了妻子,为自己也为三个儿子了却了一桩心事。
自从周贻能的大儿子周恩来参加革命以来,周贻能的心就再也无法平静。他并不懂得革命的道理,但他选择相信儿子!
然而,报纸上不断出现几万大洋“悬赏”周恩来的首级,令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忧儿子的安危。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时刻都有共产党人被捕、被杀。
周贻能担忧儿子,一路从吉林找到了上海,陪伴在周恩来身边,帮助周恩来进行一些秘密的联络工作。直到5月下旬,周恩来离开上海前往武汉,周贻能才回到吉林。
1930年,周恩来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周贻能又放心不下儿子,再度来到上海。
不久,顾顺章、向忠发相继叛变革命,周恩来的处境岌岌可危,只好先隐蔽起来。
周贻能始终留在周恩来身边为他做掩护,周恩来离沪之后,他选择留在上海有帮助进行联络工作。
1934年10月,中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长征,周贻能万分焦急。直到遵义会议召开,周恩来担任了红军领导小组的成员,在确认儿子安全后,周贻能才回到吉林。
但是当他回到上班的地方,公司早已将他辞退,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有谁会容许你休假这么久?周贻能只能只身一人在外漂泊,可是他无怨无悔。
在哈尔滨的三儿子周恩寿多次写信请他去哈尔滨与自己同住,可是都遭到了周贻能的拒绝。因为当时东北已经沦陷,变成了日本人的地盘,在那里得不到周恩来的消息。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周恩来也有了合法的、公开的身份,留在了武汉工作。
周贻能知道这个消息后,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乘车南下,来与大儿子同住。虽然周恩来的工作一直十分忙碌,无暇顾及父亲,但是对于周贻能来说,只要能看着儿子平平安安,他就放心了。
中国人都说“父爱如山”,周贻能就像是一座大山,坚毅地守护在周恩来身旁,随时准备为儿子遮风挡雨。
后来,周贻能又跟随周恩来来到重庆的红岩村。村子里的生活特别艰苦,可是他毫无怨言。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紧张的时刻,国民党又不断地搞摩擦,周恩来日理万机,他日以继夜的工作,成天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每天晚上,当周恩来还在灯下工作时,周贻能就偷偷藏在阴影中,默默地守护着儿子。
周恩来没有时间跟父亲聊天,也没有这个心境,周贻能知道儿子忙,也不会打扰,对他来说能看着儿子就已经足够了。
1942年6月下旬,周恩来突发疾病住进了重庆歌乐山医院,要动手术。大家怕老人家着急,就没有告诉他。谁知道,7月5日,周贻能也一病不起,大家把他安排进了另一家医院。
在医院中,老人只重复着一句话:“我儿子为什么不来看我?”
父子俩同时住院,邓颖超害怕二人着急,就谁都没告诉,只好两头奔波着照顾。
周贻能的病情恶化非常快,仅仅5天之后,老人家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临终前他还在念叨着:“我儿子为什么不来看我?”
邓颖超收到老人去世的消息,不禁痛哭流涕,一旁的董必武也仰天长叹。他们知道,这对于孝顺的周恩来来说肯定是非常大的打击,一旦激动对病情不利,就决定瞒着不告诉他。
可是,三天之后,周恩来还是从别人地方得知了消息。他顿时脸色苍白,一下子跌倒在地,泪如雨下,悲痛欲绝。
他当即决定出院,在众人的搀扶下,他来到办事处责问办事处处长钱之光:“你为什么不通知我!”
钱之光不敢回答,周恩来又转向了邓颖超大发雷霆:“老爷子过世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要瞒着我?你跟我这么多年,还不知道吗?”
在周恩来的责问下,邓颖超默不作声,只是不停地擦着眼泪。
那一夜,周恩来执意要为父亲守灵,谁劝都不管用。
在为父亲办完后世之后,周恩来一直对这件事情无法释怀,未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这么多年过去了,周恩来从来没有忘记过对父亲的那份孝心,他将父亲的照片放入皮夹子中珍藏,这份真情不得不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