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3月28日,在丹麦和格陵兰岛政府强烈抗议声中,美国副总统万斯高调访问格陵兰岛北部的皮图菲克美军太空基地,并在基地内发表讲话,声称“美国必须确保在北极的领导作用”,鼓动格陵兰岛脱离丹麦影响,转而依附所谓“美国的安全保护伞”。在新一届格陵兰自治政府刚刚成立、地方政局尚未稳定的关键时刻,美国此行不仅是对他国主权赤裸裸的挑衅,更是特朗普政府再次将格陵兰岛推上地缘博弈的刀尖。
这并非美国第一次对格陵兰动手。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他就曾公开提出“购买”格陵兰岛,引发轰动与国际舆论反弹。时隔数年,特朗普重新执政,美国再次把格陵兰岛纳入其全球扩张战略的前线。这一次,不再是象征性的“买岛笑话”,而是由副总统亲自领队、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能源部长随行的重量级外交施压,是将政治野心军事化、现实化的实战部署。
万斯此行不做遮掩,直指丹麦“对格陵兰安全防务投资不足”,暗示格陵兰应主动“靠近美国”。他鼓吹“在美国的保护伞下会更安全”,一语双关,既是对丹麦主权的挑衅,也是对格陵兰岛人民意志的干预。新任格陵兰总理尼尔森随即表态回击,明确指出“格陵兰不出售,也不会成为美国的一部分”。自治议会第四大党团结党主席杰里米亚森更强烈表态称,“我们不欢迎任何势力来干涉,格陵兰岛是格陵兰人民的。”这是一场正面交锋,一场美式扩张主义与小国民族意志之间的直接对峙。
格陵兰岛地处北极门户,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既是通往北极航道的要冲,也是连接美洲与欧洲的重要军事节点。美国早已在该岛北部设有军事基地,但特朗普政府显然不满足于“使用权”,而是试图用安全话语、经济诱饵乃至政治渗透手段,实现对格陵兰岛更深层的实际控制。美国这一动作的背后,是其试图在全球多极化加速、传统霸权地位受冲击的格局下,为自己再谋一块地缘战略“筹码”。
此时伸手北极,既是对抗中俄极地布局的前置部署,也是对丹麦——乃至整个欧盟——的一次“警告性插手”。特朗普政府奉行的是更为直接和强硬的单边主义外交,不讲妥协,不重多边,习惯于用交易逻辑取代国际规则。在这种政治气候下,美国对格陵兰的觊觎也从幻想变为现实操作。副总统带队站在太空基地里,指点格陵兰未来的“走向”,这不是访问,这是战略宣誓。
而这一切,恰恰发生在格陵兰政治权力交替的敏感节点上。新一届自治政府刚刚组建,地方事务尚未理顺,美国却迫不及待地介入,显然意在制造压力、动摇内部共识、借机推进控制力。这种趁火打劫式的政治干预,极易引发地区局势的不稳定和外交摩擦。正如格陵兰外交事务负责人薇薇安·莫茨费尔特所言,“相互尊重是国家和民族对话的基石”,美国必须尊重格陵兰人民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而不是高举霸权旗帜,将国家主权当成棋盘格子随意摆弄。
而副总统、能源部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同时到访,不仅传递了外交信号,也预示着美国在能源开发、军事部署、极地监控等领域的综合介入意图。特朗普政府正在以更具执行力的手段兑现其第一任期未竟的“极地野心”。
然而最新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格陵兰岛居民明确反对美国控制格陵兰的企图,不仅反对出售主权,更警惕其背后的军事化布局。民众的警觉说明,美国想用“安全换主权”的逻辑行不通。格陵兰拥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和高度自治权,是北极圈内少有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地区之一。美国的粗暴介入,只会激化本地的反美情绪,令岛内政治生态更加警惕外来干涉。
丹麦方面同样态度明确。首相弗雷泽里克森多次重申格陵兰“属于丹麦”的法律地位“不会改变”,外交大臣拉斯穆森更是直言,美国某些政客在散布“格陵兰渴望成为美国一部分”的虚假叙事。面对这一连串华盛顿策动的“外交表演”,欧洲盟友也逐渐意识到: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不仅是全球治理秩序的搅局者,更是地区稳定的破坏者。
格陵兰不是冷战残余势力的交易筹码,也不是可以被强权主导命运的北极孤岛。它是格陵兰人民世代生活的家园,是丹麦宪政体系下的自治领地,是现代民族自决的象征。美国若执意以政治收编、军事扩张、外交施压等手段推动其“极地战略”,不仅不会赢得人心,反而将引发更强烈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