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职’道”访谈录制现场,嘉宾们围绕国潮主题进行分享。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窦月华/摄
“国潮是能够激起我们血脉觉醒的力量,又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新鲜感和好奇感,是年轻人非常渴望拥抱的。”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这样解读国潮。
如今,年轻人正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他们有的身着改良云锦马面裙参加音乐节,有的将青铜器的饕餮纹样转化为潮牌卫衣设计,还有的让敦煌飞天的飘带幻化成游戏皮肤元素……古今交融的审美实践,让追逐国潮之光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不仅催生出千亿规模的文创经济新蓝海,更构建起文化自信的青春表达范式。
让国潮“飞入寻常百姓家”
“国潮产品很多都以家国情怀为价值导向,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与当下时尚潮流,具有中国风元素。”知名传统文化传播者秦一在全国首创国学、古诗手势舞,把新媒体的创新形式与传统文化之美相连接,通过手势舞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国潮。
“我们作为传承人,一方面要传承,一方面要传播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的传承人刘晓燕这样描述自己的使命。作为京绣第五代传承人,走出绣花的工作室,刘晓燕就是“行走的京绣文化推广人”。在全国各地的非遗市集上、网络直播间里、文化交流活动上,刘晓燕总是不遗余力地向所有人介绍京绣文化,希望“京绣走出宫廷,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成为京绣传承人之前,刘晓燕是一位游戏原画师。刘晓燕的姥爷是裁缝,小时候一到寒暑假她就被送到姥爷家。姥爷做衣服,姥姥刺绣,刘晓燕就自己拿着零碎的布头缝着玩,给布娃娃做衣服。
因为喜欢画画,刘晓燕选择了北京服装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入职了一家游戏公司,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手工爱好。她在办公室工位旁放着一个绣架,午休时常绣上几针,还教同事们做香包等小物件。
“后来我就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刺绣和做衣服上面,开始到处学习走访,了解到底真正的京绣是什么。我开始研究什么是中国传统色,如何去恢复以前京绣的美丽的色彩。我想重新找回我们失去的东西。”刘晓燕说。
如今,京绣元素在刘晓燕的手上,既可以是旗袍等中式服装上的点睛之笔,可以出现在耳坠、胸针等首饰上,还可以被开发成新潮的文创产品。除了京绣产品制作,刘晓燕还承接了不少非遗教学、体验的课程。“希望这项技艺能够有据可依,给后人留下一份资料,我觉得这也是传承的一部分。”刘晓燕说。
国潮进课堂,在教学中兼顾传承与创新
如何让国潮文化真正扎根年轻群体?教育是关键一环。在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正从理论认知走向实践创新,形成“课堂+实践”的双轨模式。
“国潮”中的“国”字,源自年轻人对“我是谁”的深度认知与认同。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基础部讲师、从小在敦煌长大的牛佳认为,国潮文创产品,既是文创设计者的作品,也是一个与观众对话的窗口,她希望通过文创,向更多人讲述自己心中的敦煌。
秦一在教学中强调“传承”与“创新”。近年来,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人,她带领学生赴各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诗词手势舞与地域文化结合。“学生们的热情源于对文化的天然认同,他们热爱国潮,结合国潮元素的创新性学习模式已自然融入他们的成长路径。”她说。
在面向全社会的传统文化传承实践中用好国潮的热度,专家们认为,还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参与,以及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刘晓燕表示:“我们的课程正在探索覆盖全年龄段,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课程,小学生用毛线绣,初高中生融入织布染技艺,大学教育则激发学生用当代语言重新诠释传统。”
“中华文化本身就积淀在年轻人的血脉之中,年轻人有那么好的创造力,所以我觉得国潮和青年的碰撞,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最美的画面。”蒙曼说。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到传承与创新的队伍,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的交汇与对话中,正在迎来破圈与新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