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7 日,北京与巴黎上演了两场截然不同的外交大戏。一边是中法外长在人民大会堂的历史性握手,另一边则是马克龙在巴黎召集 27 国峰会的唇枪舌剑。当中国外长王毅与法国外长巴罗的手在中法国旗前交握时,谁也没想到,仅仅相隔数小时,一场关于 "37 国联军" 的争议正在大西洋彼岸掀起巨浪。
这次巴罗访华选在了中法建交 60 周年的关键节点,又恰逢俄乌局势微妙时刻。法国外长此行不仅参观了北京语言大学的中法人文交流项目,更与王毅外长就经贸、气候等议题展开深入磋商。值得注意的是,巴罗特意提及 "希望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更积极作用",这与马克龙在巴黎峰会的表态形成了微妙呼应。
回溯历史,中法友谊从来都不缺少 "硬核" 故事。1973 年,身患膀胱癌的周总理拖着病体陪同同样癌症晚期的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两位领导人在云冈石窟前的对话至今令人动容:"十年太长,三年修好,我怕是看不到了。" 这种超越生死的外交情谊,正是中法关系 "独立自主、高瞻远瞩" 的缩影。如今,当马克龙试图将中国拉入俄乌斡旋时,中法之间这种特殊默契再次成为国际焦点。
就在巴罗访华的同一天,马克龙在巴黎高调召开 "志愿者联盟" 峰会,宣称要组建一支 "37 国联军" 进驻乌克兰。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法国人的脸 —— 实际参会国只有 27 个,美国直接缺席,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更是公开唱反调。意大利外长直言:"除非是联合国授权,否则免谈!" 克罗地亚总统更是放话:"绝不会有一个克罗地亚士兵踏上乌克兰领土!"
更尴尬的是,所谓 "维和部队" 的具体方案至今仍是空中楼阁。英国《电讯报》爆料,英军内部将此计划斥为 "政治作秀",连北约秘书长吕特都坦言:"各方存在严重分歧。" 俄罗斯外交部则直接警告:"任何外国军队踏入乌克兰,都将视为对俄宣战!"
这场峰会暴露的不仅是援乌计划的脆弱,更是欧洲战略自主的困境。当美国冷眼旁观、德国犹豫不决时,法国试图扛起 "欧洲领袖" 大旗,却发现盟友们各怀心思。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忙着推销 "地中海方案",波兰总理图斯克一门心思盯着东部边境,而波罗的海三国则在盘算如何最大化自身利益。
马克龙曾梦想打造 "欧洲联军",但现实却是:德国不愿出钱,东欧国家不愿出人,南欧国家担心引火烧身。更讽刺的是,峰会召开前,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公开拒绝欧盟 2.5 亿欧元的援乌摊派,理由是 "要优先保障本国医保"。这种 "各人自扫门前雪" 的心态,让 "欧洲战略自主" 沦为空谈。
在这场乱局中,中国的角色愈发关键。中法建交 60 年来,两国始终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着独特默契。从戴高乐时期的 "外交核爆",到马克龙时代的 "战略自主",中法关系从未被地缘政治绑架。如今,当欧洲陷入 "援乌疲劳症",美国忙于大选无暇他顾时,中国提出的 "和谈路线图" 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中国也面临着微妙平衡。一方面,中法经贸合作持续深化 —— 空客天津总装线、大亚湾核电站等项目彰显互利共赢;另一方面,法国在涉华核心利益问题上仍时有杂音。如何在 "战略自主" 与 "现实利益" 之间找到平衡点,将考验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当巴黎峰会的喧嚣散去,北京的春日依然宁静。中法外长的握手照片登上热搜,而马克龙的 "37 国联军" 却沦为笑谈。这两场看似无关的外交事件,实则折射出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单极秩序加速瓦解,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对于中法两国而言,如何在这场变局中守护友谊、维护利益,不仅关乎双边关系,更将影响整个欧亚大陆的未来格局。毕竟,在这个 "神仙打架" 的时代,保持清醒比盲目站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