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热点新闻,说实话还挺有感触的。正好赶上清明节前,大家都在讨论祭祖的事。
我刷到一个帖子,说是有人在家族群收到通知,明天要去祭祖,算了算总共花了3610元,问这花得多不多。看完我就想,这事儿还真挺有意思的,到底是多还是不多呢?
为啥这么普通的事儿会引起这么多人讨论?
这究竟是咋回事?
据悉,一个网友28号晚上发帖说自己家族群通知第二天要祭祖。他家人丁兴旺,爷辈三兄弟,父辈七兄弟,到他这辈已经有十一个兄弟了。按照他们家的规矩,祭祖完了要一起吃饭,今年正好轮到他来安排。
他把费用都列出来了:香纸烟花爆竹300元,一条中华烟450元,一箱西凤酒900元,饮料32元,四桌饭菜一共1928元,加起来总共3610元。
这帖子一发出来,马上就引起了热议,但有意思的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好像不只是这笔钱...
【不就是几千块钱嘛,重要的是那份情】
网友们的评论还真有意思。大部分人都觉得这钱花得值,一个劲儿说的是祭祖的意义。
有人说这是在给后代上一课,让孩子知道自己从哪来;有人羡慕能有这么大家族一起聚会,说现在能全家人聚在一起太难得了;还有人炫耀自己家族更大,爷爷六兄弟,现在光孙子辈就有几十个人了。
看这些评论就知道,大家根本不在乎那3610元花得多不多,反而更看重的是家族聚在一起的那种感觉。说实话,我也这么觉得。
现在大家都忙,能有机会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说说话,这种感觉是真的挺珍贵的。
【说到祭祖,其实背后的意思可多了】
从这事我们能看出好几个有意思的点:
第一,这个花费清单特别清楚,香纸炮300,烟酒饮料1382,四桌饭菜1928。这种明明白白的列账方式,其实挺现代的,也避免了家族内部的误会。
第二,从规模上看,四桌人差不多三四十人,算是个中等规模的家族活动了。不大不小,正好能让大家都熟悉彼此,又不会太乱。
第三,轮流做东这个传统挺好的。今年我请,明年你请,大家都有付出的机会,也不会让某一家负担太重。这就跟我们小区的轮值制度差不多,既公平又能让大家都有参与感。
【祭祖不只是个仪式,更像是场家庭教育课】
老话说"祭祖不过三代",以前主要就是祭拜爷爷、曾爷爷这些能记得住的长辈。但现在好像不太一样了,祭祖更像是一次家族团建活动。
有网友特别提到带儿子去祭祖的事,这就很有意思了。其实就是想通过这种活动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根,知道自己是哪个家族的人。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跟表兄弟姐妹都不怎么来往,这种认同感确实容易缺失。
我觉得,祭祖活动在慢慢变成一种家族凝聚力的建设工具了。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祭祖不是为了去世的人,而是为了活着的人。"这话说得真到位!站在先人坟前,大家互相看着,才会想起:"哦,我们是一家人啊。"
说到底,祭祖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祭拜,它更像是一种让分散的家人重新连接的方式。
3610元买这样一次团聚,其实挺划算的。
对此,你怎么看呢?
新闻来源:网友社交媒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