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为了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想到在战场上冲锋作战的解放军战士以及抗日战场上和敌人殊死较量的爱国军民,他们其中大多数人都是铁骨铮铮的男儿,也自然就很少有人会把烈士第一时间和女性挂钩。

但其实在近代史上,同样有不少的女烈士在面对生死考验的时候毅然决然选了民族大义,放弃了个人安危,其中赵一曼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赵一曼牺牲赢得生前身后名的20多年之后,她的儿子居然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讽刺味道非常明显的信件。

这也引起了当时社会的讨论,毛主席是如何回复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讲述这件事之前,还有很有必要回顾一下赵一曼烈士的革命生涯。

赵一曼是四川省宜宾人。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虽然生活优渥,但是深感时势之艰、民众之苦,也让赵一曼生了救国图存的心思。她要成为一个革命者,去改变受压迫人民的命运。


在学校读书期间,她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并加入了党组织,当时她只有20岁。

在中央军事学院的学习期间,因为她成绩出色,所以组织上安排她去莫斯科深造,在国外认识了她的伴侣陈达邦,两人不久后结了婚。

回国后,因为忙于革命工作,她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只能拜托亲戚代为照料。没想到这一托付,就再难有和孩子见面的机会了。

“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的形势十分严峻,在一次战斗中。赵一曼为了掩护战友不慎受伤,被日本人抓进了死牢。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赵一曼宁死不屈,让日本人十分恼火,用遍了各种酷刑,最终日本人放弃了审问,于1936年8月杀害了赵一曼。


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当时不过7岁,组织上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派人把孩子保护了起来,并把他抚养长大,然而孩子也因此缺少了家庭的关爱,思想上容易出现问题。

后来陈掖贤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世后,对母亲的事迹感到十分震惊也十分感慨,于是他用一根针在自己的身上刻下了“赵一曼”三个字,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当时组织上提出给予烈士家属一定生活补助和物质资助,但陈掖贤拒绝了。


长大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到北京人民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教师。

当时国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每天都有饿死人的情况发生,陈掖贤看到这一切后,十分的悲愤,同时也十分的无奈,于是他写了一首词句《忆秦娥》给毛主席,内容比较敏感,讲了很多基层社会的情况,言辞之间也表达了对国家工作没有干好的一些不满情绪。


毛主席的秘书把信件转交给毛主席后,毛主席看后心情有些不太好,问是谁写的,警卫员说是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写的,主席想了想,思考了半天,说了六个字:“他是苦命孩子。”尽管他写的信件里有些措辞不当,但毛主席没有找陈掖贤的麻烦,其实毛主席也知道基层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地方瞒报了情况,之前周总理下去视察的时候也发现了类似问题,但国家实在是太困难,没有办法解决。但陈掖贤想错了,他误以为毛主席完全不认同他的想法,于是越想越偏激……

而在见证了一系列的历史变故之后,许是信念破灭,最终在1982年陈掖贤选择了自杀离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