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拍客“KZH”摄

3月23日清晨

海沧区角嵩路高架桥下的慢行步道

一位母亲手持扫帚

身后跟着一对双胞胎男孩

母子三人弯着腰,将落叶扫进簸箕

又蹲下身清理土块和碎石

正在清理路面的双胞胎兄弟大吴、小吴



这一幕,恰巧被路过的海沧华附实验中学教师发现。随后,数十名师生志愿者带着工具赶来,一场自发的“护路行动”在阳光下展开。






01

母子三人与一条路的故事‌

这条1.5公里长的慢行步道,是厦门市202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它串联起海沧华附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4所学校,日均通行学生数千人次。

而在一年前,这里还是家长口中的“危险走廊”——大货车呼啸而过,学生需贴着角嵩路绿化带行走,夜间路灯昏暗时,常有电动车在学生旁边擦肩而过。


打扫后的慢行步道干净整洁

“去年11月慢行道刚开放,我就发现落叶堆积容易打滑。”洪女士——这位带着双胞胎儿子大吴、小吴扫路的母亲,轻抚着步道旁的护栏回忆。

身为两个初中生的家长,洪女士深知这条路的来之不易:2023年,海沧区人大代表、海沧华附实验学校副校长黄丽梅提交《关于改造角嵩路学校门口路段学生安全通道的建议》,推动项目从图纸走向现实;厦门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海沧分中心积极响应,赶在2024年开学前投用。

从那时起,洪女士的周末多了一项“家庭作业”。她自带工具和编织袋,带着孩子捡拾垃圾、清扫积土。“孩子的成长不能只有试卷分数,责任心和共情力同样重要。”她的教育理念朴素而深刻。

02

从“家庭行动”到“校家社共振”‌

3月24日清晨,在海沧华附实验中学的升旗仪式上,校党支部书记熊述华讲述了吴家兄弟的事迹,台下数千名学生为此集体鼓掌——这掌声不仅献给台上的少年,更献给一种正在校园扎根的教育生态。


学生志愿者在学校周边捡垃圾

在学校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份特别的“课程表”:每周午间的“桶边督导”时段,志愿者化身垃圾分类导师;每月“空间认领日”,班级团队深度清洁图书馆书架缝隙;3月5日“学雷锋日”,学生们用废旧布料缝制抱枕送给孤寡老人……“志愿服务不是临时任务,而是融入日常的养成教育。”校长苏锦绣展示的《校家社志愿服务承诺书》上,已有很多个家庭签署“每周1小时”服务承诺。


亲子义工服务队入户助老,帮老人清理垃圾

在这套机制中,家长不再是教育的旁观者。家长成长学校开设“志愿服务中的亲子沟通”课程,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王亭懿老师带领亲子团队为社区老人整理旧物、记录口述历史。而洪女士的扫路行动,正是“校家社联动”开出的花朵——当她的竹扫帚与地面摩擦声响起时,更多家庭开始关注这条承载着教育温度的道路。

03

慢行道上的文明隐喻

这条慢行道,恰似观察当代教育改革的显微镜。

从物理空间看,它是人大代表黄丽梅“为民发声”的成果:作为连接港口与学校的交通动脉,角嵩路日均通行货车众多,混行交通曾让上学的学生们小心翼翼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今,2米宽的步道用水泥铺就,孩子们笑了,家长们也笑了。


从精神维度看,它成为家校共育的实验场。当洪女士带着孩子清扫时,她实际上在完成双重教育:既教会孩子“公共空间需要共同维护”,也让路过的学生懂得“安全通道背后是无数人的守护”。


正如3月23日加入清扫的学生们所说:“以前觉得扫地是保洁阿姨的事,现在发现干净的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经常有学生志愿者被表扬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海沧华附实验中学将志愿服务学时与“校园公益积分”挂钩,学生可用积分兑换实验室使用权、校长共进午餐机会。这种将“利他”与“成长”绑定的设计,让奉献精神不再停留于道德说教。正如志愿队成员在日记里写的:“扫干净一片落叶,就像解出一道数学题一样有成就感。”

小海手记: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 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在小海看来,这条1.5公里的道路,丈量着教育的多重维度——它是人大代表推动的民生工程,是“家校社联动”的实践基地,更是无数家庭书写“生活教育”的鲜活教材。

当吴家兄弟弯腰清扫的身影与志愿者红马甲交织,当孤寡老人接过学生用塑料瓶改造的绿植,当“每周1小时”成为亲子间的特别约定,雷锋精神便不再是三月来四月走的季风,而是化作润物无声的春雨。


黄丽梅副校长指着步道旁边新栽的三角梅说:“现在正值春天,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角嵩路的慢行步道上,我们看见教育真正走出了围墙,在扫帚与落叶碰撞的声响里,在老人与少年交握的双手中,生长出最动人的模样。

“点赞”“在看”“转发”

大伙儿互相提个醒~

一审:彭建文

二审:王庆平

三审:庄梅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