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判的转机逐渐来临时,俄罗斯总统普京突然又出了状况。
据多家媒体报道,普京在一次内部会议中,罕见地情绪失控,称“俄罗斯80年来从未受到如此侮辱”。
他之所以如此生气,是与近期俄乌冲突中的一系列袭击事件密切相关的。
从本土遭遇袭击到西方持续施压,俄罗斯的困境不仅暴露其战场上的短板,也为中国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那么,针对俄罗斯的袭击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3 月 11 日 乌克兰对俄罗斯莫斯科实施了大规模的无人机攻击,导致众多车辆损毁严重
这就要说一下所谓的“俄罗斯志愿军”了。
那是在2023年3月2日,一支约50人的武装小队从乌克兰哈尔科夫州出发,潜入了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并突袭了格雷沃龙镇。
该组织自称“俄罗斯志愿军”,成员主要为俄籍反普京人士。在这次袭击中,5名平民死亡,11人受伤,2座桥梁和1座变电站被摧毁。
这是俄乌开战以来,俄罗斯第一次遭到对手地面部队的攻击。
根据俄联邦安全局事后调查显示,袭击者使用的是美制“标枪”反坦克导弹和土耳其TB2无人机,所以应该可以确认,这次袭击的背后有西方的策划。
尽管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波多利亚克多次宣称“此事纯属俄内部问题”,但俄国防部截获的无线电通讯显示,乌军情报总局为袭击提供了实时卫星定位支持。
这一情况被俄媒《共青团真理报》公开,成为普京怒斥“北约已越过红线”的关键依据。
事件发生后,俄军虽然紧急向别尔哥罗德州增派第3摩步师,并在边境20公里范围内设置雷区,但这一切不过是亡羊补牢。
事后,普京勃然大怒,说此次事件是“对全体俄罗斯人的侮辱!”
而根据美国战争研究所(ISW)分析称,此次“低强度渗透”能够成功,暴露出了俄军三大短板:电子战系统无法阻断敌方通讯、边境监控存在盲区、预备役部队反应迟缓。
无独有偶,就在去年和前几天,乌克兰又多次对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发动了袭击。
而最近的一次,乌克兰动用的力量相当强大,有多达91架无人机。
这次袭击不仅炸毁了不少民房和汽车,还让俄罗斯平民陷入了恐慌之中。要知道,在卫国战争之后,莫斯科已经连续80年未曾受到过攻击了。
如果从军事角度上看,让普京难受的事还不止首都被袭击。乌克兰的攻击,从今年年初就没有停止过。
在一月份的两次无人机袭击中,俄罗斯的航空工厂、化工企业和能源中枢都受到了打击,甚至连被视为“国之重器”的图160战略轰炸机都受到了威胁。
明明主战场上是自己占优,但是却屡屡被对手偷袭得手,现在的俄罗斯到底是怎么了?
在乌克兰的历次发动的袭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无人机的身影。
这种武器虽然看起来速度慢,威力也不大,但是其灵活性和可操控性,却是其他武器难以比拟的。
调查显示,袭击俄罗斯的无人机,有不少都使用的是中国大疆的Mavic 3框架。
它们搭载3D打印的聚能破甲弹头,用开源的ArduPilot固件来导航,总成本非常便宜。
这些东西,都是乌克兰以及他的那些支持者们,通过深圳华强北市场的“灰色渠道”,以“农业设备”的名义采购而来的,绕过了中国的出口管制。
也就是说,中国的民用无人机,已经开始在俄乌战场上承担战斗任务了。
当然,俄军也有自己的无人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柳叶刀”自杀式无人机。
但是由于自身的工业门类不足,俄罗斯武器上所用的芯片,还是当初从中国台湾省和韩国进口的。
随着制裁的加深,俄罗斯的无人机生产非常慢,在2024年的产量仅2100架,不足乌军使用量的三分之一。
北约的报告更指出,俄军的电子元件库存,仅能维持6个月,用完就无法补充了。
而乌克兰方面,每个月都能接收到西方援助的FPV无人机超3万架。
战场主武器的产量被别人碾压,这也同样是俄罗斯80年来的第一次。
从如今的战场状况上,我们能看出一个情况:俄军的作战模式,仍停留在“钢铁洪流”时代。
俄军每天向乌军阵地投掷数万枚炮弹,但其中承担主要任务的,仍不乏BM-21“冰雹”火箭炮等苏联遗产。
这种老旧武器虽能压制对手,但是制导能力差、精度低,容易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相比之下,乌军通过北约援助的HIMARS火箭炮等精确打击系统,以少量高精度弹药就能摧毁俄军后勤节点。
由此可见,俄军在精确打击能力上,与西方存在代际差距。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军对传统武器的过度依赖,已演变为结构性困境。
证据指出,俄军前线士兵仍大量使用T-72坦克等老旧装备,其信息化改造程度有限,在遭遇乌军反坦克导弹的袭击时损失惨重。
虽然在普京上台之后,俄罗斯对军事的现代化建设有了一定认识,但由于老苏联时期的“遗产”太多,导致他们一时转不过弯来。他们在高精度武器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证据显示,其X-555巡航导弹和伊斯坎德尔导弹,虽在战争初期摧毁了不少乌方基础设施,但后续却暴露出制导系统易受干扰、零部件依赖进口等问题。
在西方切断其电子元件供应后,俄军导弹库存正快速消耗,不得不缩减打击频次。
而且,由于工业门类不全,俄罗斯的那些新式武器,至今仍面临着严重的产能困境,很难满足战场需求。
以无人机为例,俄军在战争初期,主要使用伊朗的“见证者”,和自己的“柳叶刀”两种无人机。
伊朗的“见证者”
自产的“猎户座”察打一体无人机,直到战争第二年才规模化应用。
这些情况,都折射出俄罗斯在智能化武器上的滞后。
武器不够,战术来凑,这是我国军事家的拿手好戏。但是在俄乌战场上,我们却看到,俄军在战术上也有短板。
至今为止,俄军仍未能实现“技术-战术”协同。
证据指出,俄军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等尖端武器虽然厉害,但这些孤立的“技术亮点”未能融入作战体系,反而因数量不足而无法成为战争的胜负手。
这与美军“快速决策-精确打击”的战术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俄军也在升级。
如今,他们已经组建了多个无人机突击旅,配备了“海鹰-10”侦察无人机和“柳叶刀”攻击机。
同时,他们还在沃罗涅日州建立AI指挥中心,利用“史普尼克”系统分析战场数据。
2024年哈尔科夫战役中,俄军首次投入“Marker”战斗机器人,其配备的9M133“短号”反坦克导弹对乌军装甲部队造成了不少杀伤。
而且,他们也启动了新的计划,准备用中国生产的芯片来替代西方产品。
根据美国国防部评估认为,俄军无人机与AI协同效率已达“北约标准的70%”。
俄罗斯如今在战场上出现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出自一个原因,就是在工业上的严重“偏科”。
在军事重工业方面,俄罗斯可以说独步天下。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高新技术、自动化和AI,正慢慢主导战场。
而由于轻工业和信息产业的不足,俄罗斯时至今日,仍未能在新的战场上有所建树。
而相应地,中国却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奋起直追,不仅抹平了和西方的技术差距,还隐隐有了超越之势。
尤其是在无人机、机器人领域,中国还走出了一条以军用带民用、以民用促军用的良性发展道路。
以至于我们的耿爽大使能够在联合国会议上霸气地说出:如果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补给,战场形势早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
很显然,在新的时代中,我们已经领先。
对中国而言,俄乌战场和当年的海湾战场一样,都是我们继续前进、立于战争不败之地的养料。俄罗斯“偏科”的问题,如今在我们的身上,已经完全看不到了。
当我们的军队完成新技术武器的更新换代之后,中国就会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第一军事强国。而到了那时,中国民族复兴的大业,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资料:
1.袭杀or被反杀:无人机成为俄乌大战奇兵——2024-05-16 13:34
2.俄称遭遇今年最大规模无人机袭击——光明网2025-03-11 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