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市场像坐上了高铁:

合资霸权到自主崛起,从燃油独大到新能源爆发,几乎每一年,都在重写行业格局。

而如今,这趟“高铁”已经驶入一个全新的十字路口。

一些技术路线正在被淘汰,一些传统势力正在边缘化,还有一些新玩家,正在悄悄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

看似车越来越多,其实真正的胜负手,已经浮出水面…

这不是瞎说,因为已有不少内行人表示:

不出意外的话,未来5-10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将出现这3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就是大电池的增程车将崛起。

谈到这个车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都不看好它,甚至不少人嗤之以鼻:

觉得“没技术含量”,甚至“四不像”!

但真正懂车、了解全球市场格局的人,往往能发现:

增程车,或者说大电池的增程车,才是未来的最优解。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它太适合“复杂环境”了。

说白了,哪怕在中国,纯电车的使用依然有“地域焦虑”。

大城市用户觉得挺方便,但一旦出远门,或者到了三四线城市,充电问题就立马暴露出来。

这要放到国外,那就更痛苦了。

因为很多国家连“稳定供电”都还做不到,更别说什么“充电网络”了。

在这些地方,靠纯电出行?真的不是大部分人的选项。



另一方面,增程车的痛点也开始解决。

譬如以前充电续航很短,很依赖家充;充电效率很低,一充就是1个小时…

这些消费者曾经无法接受的事情,从今年开始就会解决。

像宁德时代、中创新航都着手推出了增混电池,可以将增程车的纯电续航提升到400-500km。

不仅如此,快充效率还来到4c-5c。

考虑到这些情况,增程车接下来充一次电,能跑300-400km,还带个油箱,充电速度还很快…

就这些优势集中在一起,怎么可能不是王炸呢?

这就是为什么说,大电池增程车一定会崛起。



第二个变化,燃油车的衰退会越来越快。

说实话,很多人可能并不认可这点。

甚至有些人看着新能源的种种争议,还带着一点幸灾乐祸的心态,觉得电车不过是一阵风,早晚会“吹回去”。

但真相是:风早就变了,而且是根基性的那种变。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传统车企早就挡不住了。

譬如最近几年内,经常看到跨国巨头裁员的消息,甚至奔驰都计划全球裁员3万人。

考虑到这个情况,怎么能说新能源车是一阵风呢?

说白了,新能源车不靠谱,BBA 这些巨头就不会转型,不会做电车,更不会裁员——不是吗?



另一方面,连环打击还会接踵而至。

像很多车企已经宣布燃油车的停车时间表了,国内政策还在持续收紧油车燃耗标准…

更扎心的是,城市通行、限号、牌照政策也越来越向新能源倾斜。

说白了,整个政策端传递出的消息,倒不是不让你买油车,而是让你“买了也不好使”。

考虑到这些情况,随着“国七”的落地,碳中和的压力增加,燃油车的衰退肯定会越来越快。

可能就像一个时代的落幕,往往不是钟声敲响,而是回头一看,发现早就没有人在台上了。



第三个变化,续航焦虑这个词,很快会成为过去式。

放眼全球可能还早,但在中国,真的可能就是未来三五年的事。

虽然我们曾经总说“充电桩不够用”“电车出远门不敢开”。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一切,正在悄悄被改写。

譬如6年前,全国公共充电桩还不到30万根;

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300万根,还在以每年几十万根的速度增长。

考虑到这个情况,你想去一个没充电站的地方可能都很难。

不仅如此,比亚迪、小鹏、华为等企业,还在大力推进超快充技术。



拿比亚迪兆瓦级闪充来说,3分钟就能补58度电——和加油一样快了。

再加上,还会有越来越多“储能+充电”一体站落地,解决电网承压问题。

基于这些情况,再过几年,真的没有续航焦虑的事情。

因为10分钟不到,你就能充满80%的电量了,真没什么好焦虑的。



总的来看,行业的大局正在落定,但对每个买车的人来说,真正的选择才刚刚开始。

说白了,你可以去尝试新能源车,也可以坚持油车信仰,但至少别对趋势视而不见。

因为再过几年,这些“变化”,就不只是新闻,而是你每天要面对的现实了,不是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