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正式宣布,将开源理想汽车自研汽车操作系统「理想星环OS」。
开源(Open Source)就是以开放、共享和协作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模式,其核心在于将软件、硬件或其他数字产品的源代码(或设计资料)向公众开放,允许任何人自由查看、修改、学习和再分发。
开源的对立面便是闭源,比如我们熟知OpenAI便是闭源,而与之相对应的DeepSeek则是典型的开源模型。举个例子,大家去无人区寻找金矿,开源就是大家分别去寻找,并实时分享寻找的结果和线索,以便互相帮助找到真正金矿的位置,但如果找到金矿,那么大家要共同分享成果。而闭源则是自己去找,只是在自己团队内部分享线索和收获,最终找到金矿也是自己内部团队独占。
在汽车操作系统方面,也有开源和闭源的区别。目前,目前主流的汽车操作系统主要来自于国际巨头主导的AUTOSAR闭源系统。车企要想使用AUTOSAR需要持续付出高昂授权费,它也被称为是汽车操作系统“技术税”。
AUTOSAR联盟于2003年由宝马、博世、大陆、戴姆勒等9家汽车行业巨头共同成立。截至2020年,AUTOSAR成员已超284家,涵盖全球主流车企(如大众、丰田)、Tier 1供应商(如博世、大陆)、半导体厂商(如英飞凌)及中国厂商(长城、吉利、宁德时代等)等。
理想星环OS开源后,所有开发者都可深度参与架构优化,降低AI算力损耗、减少传感器访问时延等,以达到加速技术迭代的目的。
理想试图将星环OS打造为智能汽车领域的“安卓”,通过开源吸引芯片厂商、开发者、车企共建生态。理想宣称开源的星环OS将“每年为行业节省200亿”研发费用。
但,理想的开源宣言,实质上还是一场 “行业救世主”包装的营销行为。参考安卓生态,谷歌通过GMS服务仍掌握核心话语权。理想若在开源框架中嵌入自家云服务、AI算法接口,或将形成“开源之名,垄断之实”的格局。开源是鱼饵,生态才是大鱼。
因此有能力的大厂很难会加入到理想的开源生态中,只有一些能力弱小的中小车企才会成为其麾下的勇卒。
李想,被称为中国版马斯克,其实,他不仅仅用开源扰动汽车产业,理想汽车的四大发明早已深刻影响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进程。
第一大发明:周销量榜——数据时代的认知争夺战
3月1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规范企业数据发布的倡议书》,直指车企频繁发布销量周榜“扰乱行业秩序”,呼吁停止此类行为。基于此,理想不得不停发周销量排行榜,但仅仅一周后,理想汽车以“仅公布自家数据”的方式重启周榜,仿佛在说:哼,不让我当行业裁判,我就当自己的裁判。
表面上看,理想的周销量榜只是在“秀肌肉”,但实际上它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用规则破坏者的姿态成为新规则制定者。
自2023年4月起,理想每周二发布标注“中汽数据终端零售数据”的行业销量周榜,强行给行业“上发条”,把车企的竞争从马拉松变成百米冲刺。
为此,蔚来汽车CEO李斌曾放话:“如果蔚来做到第一名,会‘永远不发周榜’”,暗讽理想用榜单“自封冠军”; 吉利控股高级副总裁杨学良也转发蔚来观点并加码:“我也反对出周榜”,直指周榜是“用短期数据绑架企业决策”;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也尖锐批评:“中国的科技公司还在做‘周销量榜’,在想办法赚钱,这不是科技竞争该有的样子”,直指周销量榜偏离技术创新的本质。
为什么周销量榜会迎来如此大的争议呢?
本质上,销量周榜是理想持续利用消费者从众心理的“羊群效应”,用“连续36周新势力第一”等构建市场认知,强化理想的市场领先地位和标签。人天然倾向于“跟着大多数人选”,而周榜用高频数据强化了这种心理。就像网红餐厅门口排长队,消费者会默认“销量高=产品好”。理想深谙此道,通过持续发榜让用户产生“买理想=超值选择”的潜意识。
这也如同学生时代总把考试排名贴满教室的“学霸”,无形中让竞争对手沦为背景板。车企不得不陷入“为数据造车”的恶性循环中,如同“逼着厨师盯着翻台率炒菜,最后只能端出夹生饭”。
此外,车企的销量数据的周期性波动,也会被舆论简化为品牌兴衰的标签。周榜争夺也导致企业“精力分散”,偏离产品质量和服务提升的核心赛道,部分车企甚至开始鼓励经销商刷单,形成“虚假销量交易链”,扰乱市场良性竞争。
第二大发明:增程式技术——重新定义“脱裤子放屁”的生存哲学
面对纯电动车续航不足,补能焦虑的问题,李想提出了“短途用电+燃油发电”的解决方案——通过大电池与增程器(内燃机发电)的组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纯电车型的续航和补能焦虑。
行业普遍认为增程式技术因能量二次转换效率低(被嘲讽为“脱裤子放屁”),初代理想ONE采用东安动力1.2T三缸增程器,热效率仅有36%,是妥妥滴落后技术。
但是,没想到在理想强大的营销逻辑下,理想ONE累计销量超50万辆,创下“单一车型月销破万”的新势力纪录,成为了当时的爆款车型。
理想增程技术的成功,引发了汽车产业的认知地震。华为问界、零跑等车企开始布局增程技术,越来越多的车企也从纯电开始转向增程或插混技术,成功推动了中国新能源产业从纯电像油电共用的格局发展。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增程式(R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的市占率合计达到37.8%。插混/增程凭借“无续航焦虑”成为新能源转型过渡期的重要选择。
对于保守型用户,增程车既能享受新能源政策红利(绿牌、免税),又无需改变燃油车使用习惯。这种“半只脚踏入未来”的渐进感,降低了技术转型的心理门槛。
理想汽车的增程技术之所以能在争议中突围,并非单纯源于技术先进与否,本质上是一场对人性需求的精准拿捏。用户无需担心被抛锚在半路上(加油站随处可见),但却可以拥有纯电的驾驶体验。这种过渡技术满足了用户既要,又要的心理。
第三大发明:大车战略——铁皮经济学下的利润密码
在理想ONE和L系列之前,5米级SUV被GLS、X7等百万级豪车垄断,价格门槛极高。理想通过30-50万定价策略,将全尺寸SUV带入中产家庭预算范围,激活了原本被压抑的需求。
再加上冰箱、彩电、大沙发等配置,虽然成本仅占整车3%,却能带来“50万级豪车体验”的感知价值,满足中产阶层对“轻奢生活”的向往。
随着理想L系列的爆火(目前理想尺寸最小的车型,理想L6的车长都达到4925mm,轴距为2920mm,其他车型都在5米以上),2024年1-10月,中国中大型及大型SUV销量达126.6万辆,同比增长62%,印证了理想大车战略的成功。
理想汽车的毛利率一度达到了23.5%,比同期特斯拉的17.6%高出5.9个百分点。难以置信,这是在激烈价格战之下,创造的成绩。
汽车行业被理想的大车战略给点了灯,“哦,原来铁皮真的不值钱,但却可以拉高毛利,提升品牌。”
于是乎,我们看到市场上大型SUV越来越多,问界M9、领克900、腾势N9、长安启源Q07、深蓝S09、广汽传祺S7、广汽昊铂HL、比亚迪唐L、奇瑞风云T11、极氪9X。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燃油车时代,没有出现如此密集的大型车产品呢?
第四大发明:智驾小蓝灯——装杯美学的共鸣
2022年8月,理想L9成为国内首款配备智驾小蓝灯的车型,后来,理想通过OTA升级逐步推广至L系列Max版本。随后,小鹏、问界、比亚迪等品牌跟进,也陆续推出了智驾小蓝灯功能。
智驾小蓝灯是一种自动驾驶状态外部提示灯,当车主开启智驾后,车辆前后亮起蓝色灯光,明确告知外界“车辆正在自动驾驶”。
小蓝灯的研发和安装成本极低(如小鹏众筹价仅899元),却能显著提升产品科技感知。
小蓝灯没有出现前,即便你花高价购买了高阶智驾的车型,但作为其他路人和车辆是不能轻易察觉到,你的车拥有高阶智驾功能,而如今小蓝灯成为智驾能力的外显标识,用户已经逐渐形成了“开蓝灯车=更先进”的“装杯美学”认知。
当友商还在吹嘘激光雷达数量时,理想用一盏小蓝灯完成了阶层划分("蓝灯一亮,身价翻番")。这招堪比奢侈品logo,让车主等红灯时都能收获注目礼("以前比车标,现在比灯效")。就像星巴克杯子是都市白领的身份证,小蓝灯正在成为智驾时代的社交货币("智驾以蓝灯为尊")。
很多人都说李想太鸡贼,但我觉得李想才是洞悉人性的高手。
当代商业竞争的本质,是对人性弱点的系统性开发和价值转化。理想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成本也不高,但四大发明的每一个点都能轻松击中用户的痛点、痒点,为理想赢得销量的同时,也让理想成为了第一个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拉踩式的周销量榜,看似在秀肌肉,实则是利用了消费者从众心理的“羊群效应”;脱裤子放屁的增程技术,则是击中了新能源用户对里程焦虑和补能焦虑的天然恐惧;大车战略,则满足了消费者“车大更有面子”集体认知;智驾小蓝灯则成为“智驾特权阶级”的视觉身份证,也是利用了消费者对彰显性的心理需求。
当技术派还在实验室雕花,理想早已在市场上薅足了羊毛,中国汽车行业能与之一拼的,恐怕只有雷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