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里印度十分享受“中俄VS美欧”框架下那种左右逢源、两边受拉拢的状态,犹记得莫迪一边参加G7峰会,一边参加金砖峰会,成为国际外交场合的大忙人。

然而随着乌克兰问题被淡化,美、中、俄大国协调的多极世界初露端倪,而这个版本的“多极世界”正是印度一直以来最担心的结果。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各方围绕俄乌战争的激烈博弈下,印度的战略底牌已经被测试了出来,新德里不仅暴露了对中国的敌意,也暴露了对俄罗斯的真实战略意图。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印度过去几年的表现,总体来说倾向性是很明显的,即以中印关系、俄印关系为筹码向西方要价,具体行为包括挑起中印边境冲突,多次参加欧美针对俄罗斯的外交场合并与泽连斯基会晤,甚至通过向欧洲出口弹药等方式间接支持乌克兰。

虽然印度也在贸易、制裁等方面拒绝了西方要求,但这对于被克里姆林宫寄予厚望的俄印关系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总而言之,新德里的一切行为莫斯科都看在眼里,只不过在拜登时期巨大的压力下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那么印度在美国那里是不是捞到了什么重大好处呢?

其实也没有。

2023年6月,印度总理莫迪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期间莫迪几乎享受了丘吉尔当年的殊荣,在国会发表演说时收获掌声达79次,其中15次全体起立。

访问结束时,美印双方还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其内容之详细,用词之华丽,引来各方高度关注。

声明中将美国与印度的关系称为“21世纪决定性的关系”,宣称“人类事业没有任何角落不受美印这两个伟大国家之间跨越海洋直至星空的伙伴关系的影响”。

双边合作方面,《美印联合声明》一口气罗列了58条,包括技术、防务、清洁能源、战略框架、经济合作机制、贸易、医疗、签证等一系列领域。

不过最终落地的只有印度采购MQ-9B“死神”无人机和波音客机、美光科技到印度投资建立一个半导体组装生产企业,以及当时最受关注的通用电气帮助印度斯坦航空本地化生产F-414发动机——美军F/A-18EF战机同款。


印度有三个主要战略目标:其一是阻止中国成为亚洲的主导力量,其二是在南亚地区拥有绝对霸权,其三是印度洋主导权。拜登作为外交履历深厚的老政客,对印度的这三点心思了如指掌,很懂得针对性“下药”。

一眨眼两年过去,白宫也换了主人,美印关系似乎呈现出“高开低走”“口惠而实不至”的态势。

技术领域,通用电气的确向印度转移了用于“光辉”战斗机的F-414发动机技术,但未分享相关技术的核心代码。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曾花费大价钱向法国采购“阵风”战机,当时法方也承诺做技术转移,结果最关键的发动机、雷达等核心技术同样没有给。

防务领域,印度曾希望美国履行承诺,于2036年归还迪戈加西亚基地给毛里求斯(印度一直是毛里求斯收回查戈斯群岛主权的背后支持力量),怎料希望落空,美方将迪戈加西亚军事基地的租期一举延长99年。

迪戈加西亚是印度洋上的关岛,长期让印度海军如鲠在喉。

至于说清洁能源、经济合作机制、贸易、签证等事务,Trump政府早就把上届的政策做了180度大转弯,关税大棒正高高举起,更别说合作了。

林民旺教授还提到了十分关键的一点——2024年8月孟加拉国局势骤变。

《》哈西娜是莫迪在南亚仅次于不丹的铁杆盟友,她的突然倒台打了印度一个措手不及,不仅让新德里多年的战略投资打水漂,还使得孟加拉新政府出现“反印”倾向。

而扳倒哈西娜的一个重要外部力量,就是美国。


哈西娜本人曾明确表示,“如果我交出圣马丁岛的主权,让美国控制孟加拉湾,我本可以继续执政。”该言论经印度《经济时报》《今日印度》报道,引发轩然大波,这等同于哈西娜指认是美国策动了推翻她的运动。

某种意义上讲,过去几年是印度外交的一次“战略性尝试”,新德里以高度机会主义的心态,希望借着乌克兰危机引发的阵营对抗局面,以“制衡中国”“削弱俄印关系”为筹码向西方索要好处。

具体一点说,印度最希望获得印度洋控制权以及来自欧美的产业技术转移

而拜登政府为了拉拢印度制衡中国,同时不使其跟俄罗斯走太近,对莫迪许以一系列空头支票,并用邀请参加各种峰会等务虚的方式来“捧”印度,尽可能满足其虚荣心。

有观点认为,过去几年美国曾向印度暗示未来会把精力聚焦于亚太和欧洲,把印度洋事务交给印度主导,这让莫迪政府异常兴奋。

可背地里美国根本不信任印度,担心“养虎为患”,处处对新德里留一手。

2022至2024年,莫迪连续三年受邀出席G7峰会(此前只参加过一次),这一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印度很难触及西方核心议程,且美国的承诺口惠实不至,印度洋控制权和西方先进技术转移都是八字没一撇的事。

说来好笑,欧美自己还要搞产业再振兴呢,哪有什么东西再转移给印度呢?

到了2024年下半年,莫迪政府才姗姗来迟般意识到被欺骗,于是又通过访俄、缓和边境局势等方式修复同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


2020年9月,一支印度军队在与中国接壤的公路上驶向拉达克的列城。2020至2023年间中印边境局势十分紧张,直到2024年10月喀山金砖峰会领导人会晤后才重回正轨。

随着Trump上台,拜登的承诺全部烟消云散,新德里幻想中的美国撤出印度洋显得异常遥远。

相较于拜登“重亚太、重欧洲、轻中东”的战略思路,Trump受以色列影响,对中东事务颇为上心,美军中央司令部地位明显回升——这跟印度的预期南辕北辙。

产业转移就更别想了,Trump怎么可能允许美国企业大举投资印度呢?不施加高额关税就已经算恩情浩荡。

至于说拜登任内风光一时的“四方安全对话”(几乎是印度最重要的国际外交场合,相当于美日澳陪着印度开会),也面临着巨大变数。

其实“四方安全对话”在2021年之前只是个部长级交流平台,关注度不高,是拜登把它提高到了领导人峰会的级别。

假如Trump懒得参会/办会,派鲁比奥或万斯去意思一下,那么“四方安全对话”的意义将大幅度降低,甚至名存实亡。

这一本账算下来,印度前几年牺牲与中国、俄罗斯关系究竟换来了些啥呢?

不仅如此,2024年以来印度在邻国外交中也遭遇了系统性挫败——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先后出现“反印度政党”获胜的现象。

莫迪团队不知道有没有认真做一下反思总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