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7部门印发《2023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分析情况通报》(下称《通报》),对2023年度绩效考核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综合评估。
2023年,全国共有2168家三级公立医院(不含中医)参与绩效监测,包括1588家综合医院和580家专科医院,较2022年增加90家。同时,因合并、降级、撤销等原因,有34家医院退出监测名单,参与医院总体呈扩展趋势,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通报》显示,2023年三级公立医院在强化公益属性、提升服务能力、完善运营管理等方面持续推进,相关数据呈现出积极变化。
▍公益性机制持续加强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29.59%,比上年提升0.94个百分点。
辅助用药收入占比下降至0.62%,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下降至24.86%。
基本药物使用水平提升:门诊处方占比59.48%,住院使用率96.30%,分别提高1.40个和0.13个百分点。
国家组织集中采购药品使用比例提升至89.71%,完成比例96.11%。
医院人员经费占比达到39.18%,比上年提升0.13个百分点。
▍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加快
三级医院向下转诊患者超3137万人次,同比大增31.4%,医联体作用明显增强。
接受进修后返回基层独立工作的医务人员比例分别达到11.51%和31.77%,人才“下沉”更有力。
▍诊疗能力与质量持续提升
微创手术占比上升,日间手术开展率达83.27%,择期手术中占16.4%。
四级手术比例、病例组合指数(CMI值)稳步上升,反映出医院技术能力提升。
医疗安全指标持续向好:Ⅰ类切口感染率下降至0.02%,优质护理病房覆盖率达99.31%。
▍运营管理更加规范
门诊平均预约诊疗率为67.72%,提高6.67个百分点,等待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设有总会计师的医院占比78.42%,提高0.84个百分点。
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4级及以上的医院占比达到87.99%,提高4.96个百分点。
▍持续发展动力增强
卫生技术人员总量达314.05万人,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占比19.87%,提升0.78个百分点。
注册护士人数达170.82万人,增加5.94万人。
医学人才培养经费增长11.32%,住培招收完成率93.33%,提高9.63个百分点。
科研成果转化金额显著增长,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表现突出。
▍满意度显著提升
门诊患者满意度达93.95分,住院患者满意度95.42分,分别提升5.16分和2.58分。
医务人员满意度为86.23分,提高2.56分。
尽管整体成绩可喜,《通报》也指出了一些亟须改进的问题:
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区域间的协调与连续协同水平还不够理想。华北、华东地区三级公立医院的四级手术占比高于西北、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方面,政策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健全。近5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护比维持在1:1.5左右,西藏、新疆等地区的医护比较低,部分医院因地理位置、编制、薪酬福利等问题,导致人才引进困难、人才流失严重、人员结构失衡。
在医院内部管理方面,理念与科学化治理能力还有待加强。部分三级公立医院对精细化管理重视不够,存在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成本控制和运营管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仍然明显,需要加强数据资源共享与应用。此外,在诊疗环境、就医流程、医患沟通、后勤服务和就诊连续性等方面的全流程服务体验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来源: 医学界智库
内容合作 :阿杰 130512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