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个时节,天气逐渐转暖,万物复苏,人们会纷纷走出家门,祭扫先人墓地,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每年临近清明,大家都会开始讨论一个话题:今年清明哪天去扫墓最好?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一些声音,说今年的清明扫墓可能要推迟,这又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清明节它不像春节、中秋节那样是按照农历来的,清明节是按照阳历来确定的,基本上每年的4月4日到6日就是清明节。这个日子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初春时节的正式开始。所以,从阳历上来说,每年的清明节日期是相对固定的。

既然清明节的大体日期是固定的,那为什么还会有人纠结哪天去扫墓最好呢?



这其实就涉及到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吉日。在老百姓的心里,做任何重要的事情都希望能够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这样才能顺顺利利,图个好彩头。扫墓祭祖在大家看来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自然也希望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日子。

那么,怎么来判断哪天是扫墓的吉日呢?这就轮到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天干地支登场了。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记录年、月、日、时的符号。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对应着我们常说的十二生肖。

在古代,人们会根据天干地支的组合来推算每一天的宜忌,也就是这一天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虽然现在很多人可能不太懂这些复杂的推算方法了,但是选择吉日扫墓的习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一般来说,大家在选择扫墓日期的时候,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避开与自己生肖相冲的日子。在十二生肖中,有些属相之间是相冲的,比如鼠和马、牛和羊、虎和猴、兔和鸡、龙和狗、蛇和猪。如果某一天地支对应的生肖与自己的生肖相冲,那么在传统观念里,这一天可能就不太适合进行重要的活动,包括扫墓。所以,有些人会查看日历,看看清明节前后哪几天与家人的生肖没有冲突,从而选择一个相对吉利的日子。

第二,要考虑当天的天干地支是否合宜。这个就比较复杂了,涉及到五行生克等更深层次的理论。简单来说,每一天都有其特定的天干地支组合,这些组合在古代术数家看来,有些是比较吉利的,适合进行祭祀、安葬等活动,而有些组合则可能被认为是不太吉利的。虽然现在很少有人能完全掌握这些推算方法,但是一些地方仍然会保留着根据老黄历选择吉日的习惯。



那么,为什么今年会有人说扫墓要推迟呢?

第一个方面的原因:

上面也说了,每一年都有对应的天干地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年。而每一天也都有其对应的天干地支。在一些比较讲究的传统观念里,人们会认为如果清明节期间的某一天,其干支组合与当年的流年或者某些特定的神煞(古代星象学中的一些吉凶星)相冲突,那么这一天可能就不太适合进行扫墓等活动。

而2025年清明在历法上非常特殊,今年不仅是干支纪年中的乙巳蛇年(60年一遇),更包含双春年(两个立春节气,第一个立春出现在农历正月初六,第二个立春出现在农历腊月十七)与闰六月。

这种“双春闰月”的历法,民间就有“闰月清明不上坟”的说法。这种观念源于农耕社会对节气稳定性的依赖,认为闰月的出现会打破阴阳平衡。虽然从现代视角看,闰月仅是历法调整的结果,扫墓的核心在于心意而非形式。不过,还是建议避开清明当日,选择节前3天至节后4天(4月1日-8日)进行祭扫,以规避可能的“冲煞”。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

清明前后阳气渐盛,但墓地阴气较重,若过早祭扫可能因阳气不足导致“阴阳失衡”。今年清明交节时间为4月4日20时48分,属于“夜清明”,民间认为此时阴气较重,需待阳气回升后再行祭祀。此外,乙巳年属“木火相生”,火性过旺易引发情绪浮躁,需通过金水元素平衡气场。扫墓时可携带银柳(金)与清水(水),既符合五行调和之道,又能减少焚烧纸钱带来的火患风险。



当然,对于“今年扫墓要推迟”这种说法,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习俗也在逐渐简化和调整。现在更多的人认为,只要心怀敬意,选择哪一天去扫墓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抽出时间,去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

而且,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清明节本身就是一个节气,它标志着气温回升,适合户外活动。选择在清明节前后去扫墓,也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一种表现。至于哪一天才是“最好”的,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