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青亭 北京报道

“这(与中国加强合作)是唯一的选择,合作至关重要。全球格局由美国、中国和欧洲这三大玩家主导。如果美国不支持多边主义,我们必须寻求替代方案。”前欧洲议会议员于尔根·克鲁特(Jürgen Klute)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26日在白宫签署公告,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相关措施将于4月2日生效。特朗普称,汽车关税将会是永久的。他表示,如果在美国制造汽车,则无需缴纳关税。特朗普的声明迅速引发欧盟、加拿大和日本等美国贸易伙伴国的谴责。

3月28日,在北京参加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克鲁特在会议间隙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他在专访中表示,希望中国和欧洲能开展更多对话与合作,尤其是在政治层面。“鉴于许多政治家对特朗普不稳定的政策感到困惑,建立一个明确而稳定的政治对话框架十分必要。”

克鲁特是一位德国政治家和政策专家,曾于2009年至2014年担任欧洲议会议员。在任期间,他专注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跨文化交流,曾在经济和货币事务委员会(ECON)担任协调员,并推动了全欧盟范围内人人享有银行账户权利的立法。

2024年以来,他与易州(Zhou Yi)共同创立了非政府组织“欧洲丝路智联促进会”(Europe Silk Road Connect,EURSRC),旨在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合作与发展。该组织总部位于布鲁塞尔,专注于政策咨询、国际公共关系、文化交流及中欧企业合作,特别是在医疗技术、可再生能源及绿色科技领域。

中国的科技进展让人惊讶,欧洲在很多方面已落后

《21世纪》:你对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有何感受和期待?

于尔根:我对中国在本次论坛上展示的科技成果深感钦佩,特别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进展。​这些演示的成果非常惊人,彰显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重大进展。

《21世纪》: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中欧如何加强战略伙伴关系以应对全球挑战?

于尔根:我认为,双方在学术、工业和经济层面加强更紧密的交流至关重要。​中国有很多来自知名大学的杰出学者,他们正积极致力于这些领域的研究,并且在学术成果转化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在我看来,​欧洲并非处于领先地位;相反,我们似乎在经济和学术发展方面略有滞后。​因此,我认为关键在于合作,群策群力应对挑战。

《21世纪》:中欧可以采取哪些策略来平衡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与合作?

于尔根:欧洲通常通过欧盟层面发起的财政项目来支持国际合作。​这些项目邀请机构、企业和大学申请资金,以支持具体的合作项目。​此类机制已在全球多个地区实施,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例如,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在中国学习一至三个学期。​此外,可以支持公司之间的员工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与合作。​此外,还可以鼓励大学建立伙伴关系,推动学术合作。​实施这些措施通常需要欧洲和中国政府之间进行政治谈判,以建立实际可行的框架。

《21世纪》:中欧如何共同确保能源安全并推进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型?

于尔根:中国在电池、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机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这代表了一个重要的合作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另一个关键点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降低能源消耗。应对气候变暖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将能源生产转向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另一种是减少总体能源消耗。我认为,人工智能为实现显著的能源节约提供了许多机会。

《21世纪》:文化交流在加强中欧关系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如何利用它来缓解地缘政治摩擦?

于尔根:欧洲和中国拥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在多个层面上开展文化交流。一方面,在欧洲学校中增加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的课程将十分有益;另一方面,我注意到这里的酒店所有信息均为中文,如果能提供更多英文服务,将使欧洲游客在中国的出行更加便捷。这种语言障碍和文化距离是欧洲中小企业在中国面临的重要障碍。此外,了解中欧两地不同的法律体系也十分必要。因此,为这些企业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是开展合作的必要前提。我们的NGO已经开始为欧洲和中国的中小企业提供这种支持,旨在促进双方企业的对话与交流。

《21世纪》:你本人经常来中国吗?对中国有什么印象?

于尔根:这是我第一次来。我之前主要是通过报纸和书籍了解中国,但亲身体验后发现,这里与我想象中的中国截然不同。今天的中国比我预期的要现代得多,入境非常丝滑,人们非常开放和友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美食。在过去两天里,我有机会品尝了各种各样的中国佳肴菜肴,与欧洲中餐馆里的中国菜完全不同。中餐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之一。我也喜欢土耳其菜,曾多次前往土耳其,但这里的美食更胜一筹。

《21世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中欧贸易动态,自倡议提出以来产生了哪些可衡量的影响?

于尔根:当这一倡议开始时,许多中国城市开始与欧洲城市结为姐妹城市。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我认为,这种文化层面的交流比以往仅限于商业往来的影响更为深远。事实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正是从文化交流开始的。我曾居住在德国的一个农村老工业区,许多中国城市主动与该地区的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这是当地居民第一次与中国人直接接触,这一情况也被报纸广泛报道。近年来,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中欧交流受到一些不利影响。但很明显的是,中国成为广受欧洲媒体追逐的热门话题,关于中欧班列的报道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欧洲应摆脱对美依赖,与中国合作是唯一选择

《21世纪》:当前,大家都在密切关注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可能造成的影响。他甚至威胁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WTO)。在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欧如何合作促进多边主义并维护国际贸易秩序?

于尔根:当前,欧洲似乎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我认为,欧洲必须找到清晰的发展方向,并在多个层面上——政治、经济和学术——加强与中国的互动。虽然政治层面的对话是必要的,但它本身并不足够。如果欧洲真的希望减少对特朗普破坏性政策的依赖,就必须推动实际的中欧合作。这正是我们通过我们的非政府组织(NGO)所努力的方向。

我代表的是总部位于比利时的“欧洲丝路智联促进会”(Europe Silk Road Connect,EURSRC),我们的目标是促成企业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中小型企业(SME),因为大型企业通常能自行开展国际合作。同时,我们也在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此次我们来到北京参加中关村论坛年会,就带来了来自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代表,旨在推动具体、务实的合作。

《21世纪》:美国外交政策转向对中欧合作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双方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于尔根:特朗普一直在抱怨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并试图将大量工作岗位从中国带回美国。同时,美国还希望控制绿色转型的关键原材料,这使欧洲的处境更加艰难。二战后,欧洲曾高度依赖美国,而现在我们面临抉择:我们是否希望变得更加独立?是否应该更多地转向东方,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如果选择这样做,我们必须在政治、学术、文化和经济等各个层面上加强同中国的交流合作。仅仅说想做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采取切实行动,并做好实际执行的准备。

《21世纪》:你的建议是欧洲应该变得更加独立,对吗?

于尔根:我认为现在无法再依赖华盛顿。但我看不到这种局面在未来四年内得到解决。特朗普正在考虑竞选第三次总统,如果特朗普政策将继续下去,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一点,并且尽快做出决定。

另一方面,在我看来,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气候变化。特朗普正在与保护气候的政策作斗争,而中国则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进。因此,在我看来,合作的最重要原因是应对气候变化。另一个我观察到的点是,中国仍然有意参与全球合作,而不是奉行特朗普政府那样的孤立主义。因此,欧洲与中国更加紧密合作是有益的,因为中国致力于推动合作。

《21世纪》:也就是说,欧洲要想更加独立,需要同中国等国加强合作?

于尔根:这是唯一的选择,合作至关重要。全球格局受到美国、中国和欧洲的重要影响。如果美国不支持多边主义,我们必须寻求替代方案。我希望中国和欧洲能开展更多对话与合作,尤其是在政治层面。鉴于许多政治家对特朗普不稳定的政策感到困惑,建立一个明确而稳定的政治对话框架十分必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