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3月24-26日,2024年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交流会在京成功召开。
本文字数:7470字
阅读时间:23分钟
春启新序,岁物丰成。3月24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4年度学术交流会正式启动,活动为期3天,包含6个单元。
第一天,行业嘉宾与规划同仁带着对城市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实践经验,共赴这场城市规划领域的思想盛宴。聚焦“城市更新与落地实施”和“城市更新与'四好'建设”主题,中规院学术报告厅里洋溢着生机盎然的学术氛围。
第二天,来自天南海北的规划同仁聚焦“区域协同与超特大城市治理”和“文化保护传承”主题,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辨,勾勒韧性、活力、可持续的未来城市图景;怀敬畏之心,守文脉春秋。
第三天,“国土空间规划与美丽中国建设”主题奏响了乙巳之春的鼓点,最后一个主题“规划创新与科技赋能”的设定,更是凸显了中规院人多年来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双轮驱动,勇于拼搏、敢于挑战的信念和决心。
开幕辞
陈中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
陈中博书记在致辞中提到,在过去的一年,中规院继续强化“中规智库”建设,全方位服务部中心工作,主动为国家部委服务,全面有序推进行业和社会服务,形成体系化的区域观察和专业研究报告;“中规作品”落地见效,规划咨询业务稳中有进,围绕部中心工作的业务领域不断增强,持续不断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工作,探索“四好”城市建设新路径,推动技术改革创新,制订专项规划设计指引;“中规智绘”产品开发取得新进展,有效发挥辅助规划设计业务的作用;“中规家园”建设有条不紊,持续做好援藏、援疆、援青工作,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陈中博书记在致辞中强调,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使命在肩。中规院通过三天、六个单元的年度学术交流,将进一步悟规律、明方向、强本领、提能力,以改革促转型、以创新谋发展,发挥好国家智库的作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地方服务、为行业服务。
中规院将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确定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以城乡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奉献中规院人的力量!
第一单元
城市更新与落地实施
主持人:邓东
第一单元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邓东主持,包括3位嘉宾的主旨报告和4个学术交流报告。
城市更新中的场景营造
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中央对城市更新工作提出了“科学制定规划、讲究策略方法、完善筹资方式、快速协调机制、加强组织保障、做好宣传引导”等六项工作要求,倪虹部长强调城市更新重点实施“民生类、发展类、安全类”三类项目。
迈向城市更新时代,城市发展从过去“产-城-人”的逻辑转向“人-城-产”的逻辑,城市发展模型从传统的增长模型转向人力资本模型,“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城市更新的工作基点。营造多元场景,在场景中满足人的多元需求,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路径。
场景营造包含“社区、建筑、人群、文化活动和公共空间”五大要素,建筑与空间是其中的硬件设施,而更为重要的是软件系统,即这些设施与活动背后所体现的审美趣味、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体验等文化性要素。
杨保军理事长通过“重庆戴家巷、成都东郊记忆、福州烟台山”三个典型案例来展示新时期城市更新的路径探索:
案例一:重庆戴家巷。这里曾经是被现代生活遗忘的老旧街区,在城市更新中采用“政府做设施—市场做运营—居民自主参与”的更新模式。政府实施片区环境改造、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补齐、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对片区所有的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对阶梯巷道进行了整治和扩宽,通过戴家巷崖壁步道连接两处引力点激活了交通末梢,为居民自发参与和市场运营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专业团队经过现场调研精准把握目标客群(重庆周边地区微度假年轻人群)和需求偏好(特色茶馆、脱口秀、新潮时尚纪念品等),寻找与洪崖洞、解放碑的差异化优势。打造如“崖边盒子”这种具有消费记忆点的“视觉锤”创新场景,实现场景从原生到共生再到新生,通过策划活动吸引大量居民和商铺自发参与。
案例二:成都东郊记忆。其前身是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如今华丽转身,成为融合工业风与现代艺术的打卡圣地。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读懂使用人群的需求。通过“懂成都人”做好社群文化,秉持“业主就是业态,业态就是业主”的理念,凭借内容共创能力,链接历史与潮流、集聚文创艺术、关注日常消费,形成特色更新机制。
案例三:福州烟台山。在保留修缮历史建筑的同时赋予全新的时代生命力,融合商务、商业、生活、时尚等现代多元功能。项目把行走的街道变成可供驻足体验的场所,打造了吸引年轻人群、引爆人气的业态空间,通过设计网红天桥、大阶梯、中心街头广场、连续外摆商业街、小微空间、社群文化,实现从过去空间生产到未来空间消费的转变,成为文旅新地标。
报告最后总结:人群是重点,文化是灵魂,空间是载体,旅游是驱动,产业是根本,共创是途径,美好生活是目的。
随后,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子力作题为《陶溪川的社群重构与文化重塑》的主旨报告,国研经济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研究员黄斌作题为《从建设到运营:新框架新理念新路线》的主旨报告。
左:刘子力,右:黄斌
接下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更新分院李晓晖作题为《走向共生式可持续城市更新——苏州十全街更新设计实践》的学术交流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龚志渊作题为《完形后海计划——南山后海中心区规划完善提升》的学术交流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郭轩作题为《图略与清单——九龙坡区战略规划从征集到深化的方法探索》的学术交流报告。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李丽作题为《核心城区赋能——两届朝阳国际灯光节》的学术交流报告。
第二单元
城市更新与“四好”建设
从左至右:刘继华、彭小雷、郑德高
第二单元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刘继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兼科技处处长彭小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主持。
首先,郑德高副院长作主题报告。
城市更新的双重逻辑:经济竞争力与社会可持续——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模式与对策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城市更新的方式、导向、目标应该有所不同,结合多个实践案例,报告提出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模式和对策,可以概括为城市更新的“二三四”。
“二”是指城市更新的两种价值观:未来的城市更新工作将主要围绕提升经济竞争力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价值观展开,追求经济竞争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三”是指城市更新的三种模式:与价值观对应的城市更新模式包括三种,即“再开发模式”(Redevelopment)、“微更新模式(Micro-renewal)和“适度更新模式”(Moderate Regeneration)。其中,再开发模式的基本逻辑是强化经济竞争力,以市场力量为主导;微更新模式的基本逻辑是强化社会可持续,以产权人为主导;适度更新模式的基本逻辑是达成经济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核心是多元主体协同。这是城市更新的基本逻辑,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机制,确保城市发展的可持续。
“四”是指城市更新涉及的四种主体:包括产权人、市场、政府和社会。城市更新要合理处理好四者的关系,从一元(政府主导),走向二元(政府与市场主导),再走向三元(政府、市场和产权人主导);最后要走向多元主导,把社会优先作为前提。
随后,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李壮作题为《克拉玛依市城市体检与更新一体化实施路径探索》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马璇作题为《杭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治理所王璇作题为《兼顾需求驱动与资源匹配——以开封市城市更新单元划定与实施为例》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更新分院尤智玉作题为《片区统筹实施城市更新的经济性考量与对策总结——以无锡市古运河(东门段)片区更新综合实施方案为例》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分院顾宗培作题为《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北京市海淀区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沿线地区城市更新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住区所张璐作题为《构建房地产新模式背景下的住房规划新方法——以乌鲁木齐市“十五五”住房发展规划为例》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分院魏维作题为《存量更新时期的居住区规划建设——从体检到更新的完整社区建设实施路径探索》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住区所焦怡雪作题为《满足适老化、儿童友好新需求的“好房子”建设思考》的报告。
最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李晓江作学术报告。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应对气候变化——转型中的观察、思考与研究
李晓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同时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兼顾“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和“应对气候变化”,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城市发展新动力的关键所在。
一、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生活消费和城际旅行是未来的两个增量。需要重点关注5个方面:人群差异和需求差异、就业与居住新模式、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人的迁徙、人的移动。
其中,与美好生活相关的城中村改造问题,需要给予必要重视。结合广州中大布匹市场等多个案例,报告提出城中村的价值意义、三种类型以及面临的问题挑战。报告建议:城中村改造不宜作为基建投资重点和房地产发展动力;应正确认识城中村低成本非正规空间供给对于提高城市包容性与活力的重要价值,城中村改造应防止一刀切、运动式;应坚持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应加强城中村的治理与更新,补齐基础设施、安全防灾短板;应加强城中村的房屋质量与使用功能监管,防止建筑质量安全事故、使用安全事故等。
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包括绿色低碳和安全韧性两个维度。一是绿色低碳维度,关键是要实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前提下的绿色低碳。美好生活需要会产生碳排放压力,需通过多个领域的绿色低碳技术集成与协同来解决,包括社区碳排放计量、不同类型社区的适用技术,以及绿色生活方式等。在更大尺度上,要重视城市群、都市圈和超大特大城市在地化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建设;用“大食物观”发展都市农业,设施/立体农业等。二是安全韧性维度,提出全面实施气候适应行动刻不容缓;需要建立系统性行动框架;建立气候适应评估机制;加快提高欠发达地区、乡村地区、小城镇以及妇女、儿童、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的气候适应能力;加强多方合作和联合研究,为气候适应战略奠定重要的科学基础。
最后,报告提出两个方面建议:一是为长期转型做好准备——更安全,更绿色,更公平,更普惠等;二是聚焦近中期解困突围——在存量更新中找到投资、产生效益,生成供需匹配、财务闭环的项目。
第三单元
区域协同与超特大城市治理
从左至右:陈明、董珂、赵一新
第三单元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陈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董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一新主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圣海作题为《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趋势判断与思考》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部分院陈烨作题为《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提升省域治理效能——湖北省的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研究所陈睿作题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空间组织与耦合布局》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杜宁作题为《湾区新对流——“黄金内湾”概念规划与设计国际咨询》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周亚杰作题为《中国超大特大城市人居品质观察及研究——基于人群行为和感知视角(青年人为例)》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治理研究所周婧楠作题为《我国超特大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编制的观察、比较与思考》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雄安研究院杜恒作题为《中国城市群消费型供应链发展态势与政策建议》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杨嘉作题为《城市更新背景下“城轨融合”的探索与思考》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蔡润林作题为《城市群城际客运交通高效低碳发展:趋势·策略·机制》的报告。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欧阳慧,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曹广忠,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住建部农房和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沈迟等三位嘉宾对以上报告做出点评。
第四单元
文化保护传承与县域城镇化
张广汉
靳东晓
第四单元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靳东晓主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付彬作题为《“一张蓝图绘到底”——拉萨名城保护从宏观规划到微观实施的探索》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张涵昱作题为《“老街区”的保护与复兴实践——以周口市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绿色城市研究所林永新作题为《区域多类型自然文化遗产整体性与关联性的认识方法》的报告,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王沣作题为《体检先行、设计引导、有效集成——历史文化名城中传统街区更新改造的规划实施方案编制探索》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所刘小妹作题为《诗路文化活化利用的再探索—— 以 <杭州“诗路文化·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实施规划> 为例》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吕晓蓓作题为《城│乡——城+乡——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系列规划实践》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规划研究所魏来作题为《新时期加强县城建设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曹璐作题为《绿色可持续乡村的落地实践探索——丹江口蔡湾村共同缔造试点规划》的报告。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馆员王军,中国建筑集团首席大师、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首席总规划师宋晓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郐艳丽等三位嘉宾对以上报告做出点评。
第五单元
国土空间规划与美丽中国建设
从左至右:杜宝东、董珂、王家卓
第五单元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宝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董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家卓主持。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卢艳霞作题为《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技术路径和实施建议》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部分院罗彦作题为《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到“空间一体化治理”——基于”人-水-地”协同理论》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吴岩作题为《新形势、新方向、新实践——城市园林绿化行业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探索》的报告,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陈欣作题为《低效用地再开发的九江试点实践》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王剑作题为《一路伴随——花园城市背景下首都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实施转型》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学术信息中心冀美多作题为《城市中微观尺度数字画像技术探索》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周飞祥作题为《“十字路口”处的思考——以更加务实的模式常态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陶相婉作题为《标杆引领,以评促建,推动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报告,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黄爽作题为《北方平原疏水城市构建蓄排结合排涝体系探索与实践——以沈阳市为例》的报告,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李帅杰作题为《城市发展新形势下排水防涝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探析——以成都市为例》的报告。
第六单元
规划创新与科技赋能
首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凯作主旨报告。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对规划行业未来的一点认识
王 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报告从三个层面展开:
一、规划行业的近期现象和本质原因近期规划业务出现了很多新变化。
一是业务类型方面,规划设计类型更加多元,新领域、新流程、不同环节、不同尺度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业务向广度、深度拓展。二是服务模式上,更新实施、总师服务、共同缔造等跟踪式、现场式、过程式的伴随化服务日益增多。
其本质原因在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科学,规划的基本属性和工作重心是实践。因此我们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从实践把握新问题、新挑战、新需求、新趋势;要以新理论、新范式、新知识、新技能指导新实践。
二、规划实践的历史视角和空间视角
从历史视角看: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要与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实践中的特定问题、目标、任务相呼应,要有的放矢;不同阶段的城市发展需要决定了不同的规划类型与任务;不同阶段的规划类型与任务要求规划师具备不同的规划知识结构。
从空间视角看:我国资源禀赋的多样性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决定了城镇集聚形态的多样性。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一是针对城镇空间布局的要素复杂性,解决城镇与自然的适配问题;二是针对城镇空间组织的复杂性,解决不同类型城镇之间的匹配问题;最终形成模型和数据驱动、持续优化完善精准适配的规划技术体系。
三、规划行业的时代需求和发展思考
从时代需求看,我国正处于“一个转段”(城镇化减速)、“三个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能源转型)、 “一个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期,每个城市都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规划行业的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秉持系统观念、科学精神、实践导向的方法论,建立空间为本、知行合一的知识谱系,应对资源紧约束、灾害高风险、双碳新任务,服务人民新需要、产业新动力、运营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呼唤规划行业的伟大创新。
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黄俊卿作题为《以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乌鲁木齐的实践探索》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张亢作题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长三角产业创新的趋势观察与思考》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肖礼军作题为《欧洲城乡建设气候适应经验与启示》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绿色城市研究所谭静作题为《多尺度、全要素的绿色低碳城区评估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和青岛中德生态园为例》的报告。
主持人:孔令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接下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陈阳作题为《政策与场景: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竞赛体会》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雄安研究院刘守阳作题为《枢纽地区规划-设计-实施工作体会》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梁昌征作题为《关于新型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遥感应用中心季珏作题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夯实城市数字底座——CIM的标准构建与技术探索》的报告。
总 结
最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作总结。
真实的规划——城市更新时代,创造更宜居、人文、创新、绿色和富有活力的城市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周干峙先生强调,要“求真情况,讲真道理,做真规划”。
“真实的规划”强调的是规划的“本质性、务实性和价值导向”,而非流于形式、短视或受利益驱使的表面工程,不是新概念规划。它表达的是规划应当回归其根本使命。在城市更新时代,就是要创造更宜居、人文、创新、绿色和富有活力的城市。
郑院长总结:要坚持科学的精神、人文的情怀;要求真情况,讲真道理,做真规划;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做真实的规划,创造更美好的城市。
本文来源:规划中国(在原文基础上有删减)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行业动态 | 纵论乡村建设未来,业界人士重庆共话设计下乡:融入自然、长期主义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行业动态 | 18所高校专家共话:让建筑与土木大类学科建设焕发新的生命力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行业动态 | 2024年度中规院名城院业务交流会精彩回顾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