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网络平台,你是不是也经常被一种来自南美洲的小动物——卡皮巴拉(水豚)刷屏?
它外形蠢萌,总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
泡温泉时习惯眯着眼睛打盹,被抢食时依然不躁不怒,就连天敌逼近都懒得挪窝。
它情绪持续稳定的状态,让无数网友大呼“吾辈楷模”;
而它被疯狂喜爱的真正原因,就在于精准戳中了当代人深陷内耗的普遍痛处。
资深心理作家沈万九在新书《卡皮巴拉不内耗》中,就以水豚的生存哲学为引,通过心理学视角剖析了现代人深陷内耗的根源——
职场压力、家庭矛盾、情感纠葛……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很容易在外界的评判与自我怀疑中反复撕扯,耗尽所有能量。
在书中,沈万九老师用大量鲜活有趣的案例,为我们深刻剖析了卡皮巴拉的“反内耗”生存哲学。
当你读完这本书就会发现,原来水豚情绪稳定的终极密码,是学会这四种处世方式: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很容易看到以下场景:
婆婆总爱以“为你好”的理由指点儿子刚组成的小家庭——家务该怎样安排,孩子要怎样带,钱要怎么分配……
原本相安无事的夫妻被这样一搅和,就常常为一点小事闹得鸡飞狗跳。
又或者十来岁的男孩暴怒地对妈妈拳打脚踢,只因为妈妈收走了他玩得正欢的手机。
妈妈任凭儿子撕扯头发,暴踢全身,却始终一言不发,默默承受。
仔细观察这些常常乱成一锅粥的家庭,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个相似之处——
每个人都偏离了自己本来的位置。
何谓“自己本来的位置”?
沈万九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的“家庭序位法则”——
1.父母的序位高于孩子,所以孩子不能承接原本是父母的责任,也不能肆意伤害父母。
2.长子女的序位高于弟妹,所以“大的必须让着小的”就是一种普遍性错误。
3. 前任的序位高于现任,只有正视自己的过去,才能理清当下的生活。
4.核心家庭序位高于原生家庭,所以夫妻关系永远优先于两人跟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而大多数家庭之所以陷入内耗和纷争,往往都源于家庭序位的错乱。
比如婆婆强行插手儿子的生活,是典型的越位;儿子肆意伤害妈妈的身体,是严重的错位;丈夫在婆媳矛盾中装聋作哑,是常见的缺位。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精密的齿轮系统,每个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无论是越位、错位还是缺位,都会让整个系统卡顿甚至崩溃。
序位对了,爱才能正常流动;边界清了,心才会真正轻盈。
序位法则从不是冷冰冰的等级划分,而是“各归其位,各尽其责”的处世大智慧。
当我们看清了序位法则的本质,就能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平衡;
当我们看透了序位法则的真谛,就能真正摆脱来自家庭的内耗。
《卡皮巴拉不内耗》中,讲到一位女士的蜕变:
老公出轨了,她惦念着多年的感情,不想放弃这段婚姻,但却常常不由自主地陷入“受害者情结”中,对老公充满怨恨。
这种自我消耗一度让她陷入崩溃,直到她走进沈万九老师的心理咨询室。
沈万九老师没有给她讲任何大道理,而是邀请她把身份切换成老公,来感受对方的感受。
当她回忆起两人生活的点滴场景,才真切感受到老公的痛苦和窒息——
结婚多年,他竟然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家庭地位甚至还不如家里的宠物猫。
那一刻,女士忍不住羞愧交加,心中的受害者情结也在刹那间烟消云散。
而当她真正放下怨恨去和老公坦然沟通,老公也感受到她的真诚,从而决定彻底回归家庭。
这位女士的故事中,是不是有着很多夫妻的影子?
很多人在情感中纠结内耗,就在于常常陷入道德的拉扯(谁的错),或权力的斗争(听谁的)中,最终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对此,沈万九老师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提升彼此的共情能力——
先学会共情自己,再懂得共情对方。
共情自己,通常需要我们及时排除自己的“情绪地雷”,学会捕捉自己的起心动念,知道生命里的重要他人、重大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深刻影响;
比如前面那位女士,很可能会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发现,自己在婚姻中的强势和控制,其实是因为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这份安全感的缺失,通常来源于她在童年被父母一次次的忽视。
因为安全感的匮乏,所以丈夫正常的娱乐休闲和拥有自我空间的需求,在她眼里就变成了对自己的冷漠和忽略。
当她陷入跟童年相似的处境,那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怨恨就一股脑投射在了丈夫身上——
她一次次和他对抗、争吵,想要把他紧紧拽在手中,却没想到她抓得越紧,他想要逃离的念头就越强烈......
当她第一次用“上帝视角”去观察自己婚姻问题的症结,才看清躲在心底深处那个弱小无助,渴望被呵护的内在小孩。
这种看见,就是对自我的深切共情,也是自我疗愈的开始。
而共情对方的本质,则在于深刻理解他的感受和行为,及时分担他的痛苦,适时分享他的喜悦。
有人说,共情力,就是心灵的显微镜,能照见彼此的伤口,也能看见自己的出路。
当我们都能放下“谁的错”“听谁的”执念,转而关注“为何如此”时,就能清楚地感知对方看似奇怪或出格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就能彻底清除困扰内心的纠结与内耗。
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人?
他虽然已经成年,但心理却像婴儿一般想要得到别人及时的、全方位的呵护。
一旦需求没有被满足,他要么会当场暴怒,要么在心里愤恨,陷入严重的精神内耗。
比如一位职场新人因为同事没能第一时间回复消息,就一口认定是对方故意排挤自己。
比如一位中年妻子因为丈夫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天天哄着自己,就大吵大闹,哭诉丈夫变了心。
在书中,沈万九老师将这种过度索求状态称为“全能自恋”——它其实是婴儿期的心理残留:哭闹就有奶喝,伸手就有拥抱。
在正常的滋养关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走出全能自恋,进入正常自恋状态。
但有些家庭缺乏正常的滋养功能,对孩子要么溺爱,要么忽视;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人就容易停留在全能自恋状态,陷入“世界必须满足我”的执念中。
而想要脱离这个状态,则需要了解自恋的另一个纬度——
实体自恋和虚体自恋。
虚体自恋的人,自我价值感跟金钱、地位等外在条件紧密联系,一旦这些条件变差,就很容易受到伤害。
而实体自恋的人,自我价值感来自内心,通常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受到伤害,所以摆脱全能自恋的关键,就在于修炼好自己的实体自恋。
而形成实体自恋的最好途径,就是投入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中。
此外,经常保持内观和觉察,多培养阅读、听音乐、冥想等滋养心灵的习惯,也是增强实体自恋的有效方法。
总体来说,摆脱全能自恋的本质,就是要从“世界必须按我想的运转”,转变为“我可以适应世界的规则”;
是坦然接受世界的不完美和自己的不万能,是承认他人有权不配合自己的剧本。
当我们放下对他人的过度期待,专注于提升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那些因强求而产生的内耗,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作家刘同曾在书中分享自己的经历: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个偏远地区工作,这一度让他觉得人生无望,陷入强烈内耗。
却没想到,正是这一段经历,让他积累了海量鲜活的写作素材,最终成为知名的畅销书作家。
他的这段经历,就完美契合了沈万九老师在书中提及面对困苦的态度——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关键在于要看到万事万物的两面性——
一是所有的事情最终都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
在时间上,当下的失去,也有可能是未来的礼物;
在空间上,当下空间里我们暂时看不到这件事的好处,并不代表它在其它场域没有益处。
二是在关系模式中,世界的真相跟我们认为的往往相反:
人性通常在矛盾中统一,关系常常在对立中发展,矛盾的对立面往往藏着互补的能量。
所以,随遇而安从来都不是躺平,而是看清世事无常后,依然选择与当下和平共处的通透。
随遇而安也不是懦弱妥协,而是一份习得“允许”的智慧——
“允许玫瑰带刺,允许风暴过境,允许自己不是超人。”
当我们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辩证关系,就能在挫折和困苦面前保持平和;
当我们修炼好随遇而安的心态,就既能在阳光下绽放笑容,也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
在书的最后,沈万九老师写下7条走出内耗的觉醒箴言:
1. 呵护好自己的身体发肤; 2. 尊重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 3. 捍卫好自己的权利与边界; 4. 接纳自己的自恋受损; 5. 远离消耗,建立滋养关系; 6. 敢于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7. 积极融入成长型环境。
这些看似简单的法则,实则是我们与自我和解的终极密码——
不错排序位,才能让爱各归其位;不执着对错,才能学会共情他人;
不过度索求,才能摆脱全能自恋;不抗拒无常,才能真正随遇而安。
我们都无法成为卡皮巴拉,但却可以学习它通透的生活哲学——
生活从未承诺过风平浪静,但我们永远可以选择波澜不惊。
愿你我,终能破译卡皮巴拉的“反内耗密码”,在这纷扰世界里,活得丰盈而自洽。
十点读书出新栏目啦!
喜欢的话欢迎关注「99种人生」
每天一个人物故事,每天细品百味人生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作者 | 陌菲,7年一线期刊作者、全网流量300万+爆文作者。公众号:陌菲聊写作。
主播 | 绛染 ,电台主播、爱配音,神秘的爱猫人。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