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人工智能正迅速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为应对这一挑战,近年来,增设人工智能相关本科专业的高校日益增多,以期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新增较多的前10个人工智能相关本科专业
教育部2019年3月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人工智能专业被正式纳入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得首批建设资格。在随后的五年内,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加,至2023年已有共计超过50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
跨学科“智能+”专业新设增多,促进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此外,其他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的专业新增数量也较多,其中包含了大量“智慧/智能+特定应用领域”的新专业,如面向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制造工程、面向建筑业的智能建造、面向“新医科”的智能医学工程以及面向“新农科”的智慧农业。这些跨领域的新专业能够助力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的交叉融合,从而为其智能化改造升级提供支撑。
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
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规模化、体系化培养起步相对较晚,相关专业毕业生规模仍普遍较小。当前服务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毕业生主要来自传统信息类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
以“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职业为例,2021~2023届从事该职业的本科毕业生中,超过四成(41.1%)来自计算机类专业,超过一成(12.1%)来自电子信息类专业。
需指出的是,人工智能领域中高端技术岗位供需失衡严重,高层次人才存量不足。人工智能属于高度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综合胜任力、创新能力要求更高,岗位更多需要从业者具有研究生学历背景。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其近三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从事“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的比例(0.3%)较低;毕业五年后从事该职业的比例达到1.5%,其中获得研究生学历的占比接近八成(78%)。基于某一流大学硕士人工智能专业生源特点来看,优质本科(一流大学)生源占7成以上。
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部网站、麦可思《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
声明:麦可思研究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602824882),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回复“月收入”,可获取2023届本科、高职月收入TOP30专业名单。
☞回复“本科就业满意度”或“高职就业满意度”,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