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精准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挥作用,能够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全覆盖的学习评估和辅助方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各项技能。然而,随着批改作业等重复性工作时长的大幅缩短,教师的工作重心该如何转移?”作为华东师范孟宪承班(未来学习试验班)的首批学员,刘欣恒带着思考前往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研学,“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如何将重心转移到塑造学生思维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问题将引领我进一步探究数智时代的教学变革。”
在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孟宪承班学员们亲身体验了一批华东师大“本土智造”的“小花狮”系列智能教育系统。从“小花狮”作文智能评阅辅导系统到智适应数学学习系统、心理辅导机器人,触碰有温度的智能教育,让学员们大开眼界。这场走在前沿的活动,也是孟宪承班(未来学习试验班)开篇——“AI+教育”超学科教学设计训练营中的一环。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今年年初,经过个人申报、专业推荐和综合遴选,优化升级的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班完成首届学员选拔,来自11个专业、横跨两个年级的74名学员最终集结完毕。
3月22日,华东师大孟宪承班(未来学习试验班)开班仪式暨“AI教育”超学科训练营开营仪式在学生共享空间举行。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杨颉,华东师大副校长戴立益,图书馆馆长、未来学习发展中心主任吴瑞君,本科生院院长吕长虹,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以及本科生院、未来学习发展中心、孟宪承书院等相关负责人出席仪式。孟宪承班全体学员,“国优计划”研究生和“优师计划”师范生等代表近200人共同参与。
杨颉在致辞中说,越是技术狂飙的时代,越是需要用教育家精神重塑教育培养范式。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新师范教育正在进行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塑造、从教学技能训练向育人智慧培养、从标准化培养向个性化发展的三大转型。这要求未来教育家必须具备三重核心素养,即驾驭智能技术的数智胜任力、贯通多学科领域的跨界理解力、涵养教育情怀的生命型对话。
“技术本身并非答案,真正的变革力量在于人——在于教师能否以教育智慧驾驭技术工具,在于我们能否培养出一批‘三适应三胜任’的未来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在致辞中指出。他认为,作为未来教育家的种子选手,孟宪承班学员要做“有信仰”的育人者、“有锐气”的破局者、“有格局”的领跑者,面对技术迭代时主动拥抱,面对教学困境时躬身求解,面对时代命题时心怀天下。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技术奇点”已至还是在路上?“作为即将走上讲台的师范生,我们应如何避免成为‘算法逻辑的执行者’,而是通过教育实践重新定义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孟宪承班学员杜瑞向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教授提问。
吴冠军指出,“‘智人’这个词,本来就是我们从物种意义上的‘自称’。今天,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可以对‘智人’做很多反思性的思考。”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范式转型与人类主体性重构,吴冠军结合人工智能应用Manus等最新前沿进展,深入剖析了“再见智人:面向奇点的未来学习”。他鼓励大家,以开放心态迎接技术革命,将挑战转化为革新教育范式的契机,“技术看似很遥远,但我们会与人工智能发生很多合作性关系。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当理论探索照进实践场域,“AI+教育”将迸发怎样的革新力量?在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体验馆的深度研习中,学员们完整见证了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生态的进阶路径:从智能评测系统对学习画像的精准构建,到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动态规划,教育数字化转型在算法模型的驱动下变得具象可感。
据了解,自3月至6月,在“AI+教育”超学科教学设计训练营的课堂上,不同学科背景的孟宪承班学员将共同探索与AI融合的无限可能。案例研讨、场景化学习、跨学科协作等多元思维训练模块,让学员们敢于突破认知边界,掌握AI赋能教育的创新方法论。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班以“培养一批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专业素养突出的新时代卓越教师,成为未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创新者和领跑者”为目标,是华东师范大学弥补拔尖师范生培养中问题短板的重要探索,同时纳入学校卓越育人改革试验区卓越学院与未来学习发展中心重点建设的试验班项目。
孟宪承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薇表示,孟宪承班(未来学习试验班)在本科生院和未来学习发展中心的护航下“双核驱动”,将持续以“全育人和数智赋能未来教育家培养”为特色,在第一课堂专业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一二课堂融合并举的专门强化培养,探索面向未来的个性化学习形态。她期待,“同学们以超学科思维打破边界,以创新实践定义未来,以终身学习回应时代,成为未来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领航者。”
文字:白羽 通讯员 章申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