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新总理卡尼上任不满半个月首次提及中国,明确表示加拿大的价值观与中国不一致。3月26日,据观察者网报道,卡尼在新闻发布会上声称,“亚洲有一些我们可以(与之)建立更深厚关系的伙伴,但与我们价值观相契合的亚洲伙伴并不包括中国。”
当卡尼拿“价值观”说事时,不得不让人怀疑他背后的动机。众所周知,加拿大一直以来在美国的阴影下行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即便面对美国的“吞并威胁”,加拿大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小心翼翼地处理与邻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卡尼口中的“价值观”,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迎合国内的选民情绪和西方联盟的集体利益。美国在推动“印太战略”的过程中,加拿大显然扮演着忠实追随者的角色。当美国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时,加拿大立即效仿,同样对中国的商品采取高额关税,这无非是一种政治表态,而非经济理性。
通过自己的言论,卡尼试图传达出一种“我们与他们”的思维模式,加拿大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国家是盟友,而中国则是需要警惕的对象。可是,这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真的能为加拿大带来利益吗?
加拿大与欧洲的贸易关系并没有卡尼想象的那么牢固,毕竟,加拿大对欧盟的出口仅占其总出口的6.6%。而与中国相比,欧洲对加拿大资源型产品的需求也远不如中国强烈。这样的经济现实使得卡尼的以欧洲为优先合作伙伴的战略面临挑战。
看似坚定的价值观背后,其实是加拿大对美国的深度依赖。在经济上,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远大于与中国的贸易额,仅在2025年1月就超过了1000亿加元。而加拿大与中国的贸易额却仅有80多亿加元。这种严重依赖实际上让加拿大在应对美国压力时显得无能为力。即便面对美国公开的吞并威胁,加拿大也只能通过紧跟美国政策,以换取在政治上的安全感。
面对加拿大日趋强硬的立场,中国并未选择对抗,而是表现出开放和合作的态度。中国驻加拿大大使曾建议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本是中加深化经济关系的良机。然而,卡尼政府却对此充耳不闻,继续强调“价值观差异”。甚至在战略上,加拿大选择与美国一道在中国家门口进行军事部署,这一系列行动使得双方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
卡尼的新政府面对的是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卡尼所谓的“价值观”不过是掩盖经济保护主义的外衣。通过这一策略,卡尼或许能暂时转移国内对经济困境的不满,同时争取国内反华势力的支持,然而这种短视政策可能让加拿大在长期中付出代价。
从长远来看,强行与中国保持距离不仅与经济逻辑相悖,也有可能制约加拿大未来的发展。作为工业制造大国,中国不仅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也是加拿大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希望卡尼能意识到这一点,不再一味地追随美国,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利益,做出更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