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国内媒体重磅报道了两件关于“间谍”的大事!
第一件是某重要涉密单位保洁员段某,被曝出长期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服务,通过盗取机密文件、偷拍涉密资料,向境外提供1项机密级、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及其他6项情报,直接威胁国家安全;第二件是某无资质公司骗取多家机关单位信任,承包档案数字化业务后,员工蒋某将窃取的几十份涉密文件上网售卖;更早前,某邮件系统运维人员小李因个人电脑被境外间谍攻破,导致上千家重点部门邮件数据遭窃。这些案件背后,都指向一个关键词,服务外包。
如果你觉得“间谍”这个词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那可能要重新思考了。现在连办公楼里擦桌子扫地的保洁员、整理文件的档案员、修电脑的工程师,都可能成为境外势力窃密的突破口。最近几年曝光的泄密案件中,服务外包人员“反水”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有人主动联系境外机构卖情报。这暴露了一个扎心的现实:很多单位为了省钱、省事,把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却连最基本的保密管理都没做到。
先看保洁员段某的案子。一个在涉密单位扫了十几年地的中年妇女,居然能接触到机密文件,还能用手机偷拍资料而不被发现,听起来像电影情节,但这就是现实。问题出在哪儿?涉密单位把整栋楼的物业管理外包给公司,但十几年没查过这家公司的保密资质,没对保洁员做过背景调查,甚至连“涉密区域禁止携带手机”这种基础规定都没落实。段某从被境外间谍盯上到长期泄密,单位从头到尾没察觉。这已经不是“管理疏忽”,而是“彻底躺平”。
更离谱的是蒋某的案子。一个连保密资质都没有的公司,靠伪造材料就能承包多家机关的档案数字化业务。员工蒋某把涉密文件带回家,挂到网上按页收费,直到被网友举报才东窗事发。这说明什么?有些单位招标时只看价格便宜,合同里不写保密条款,验收时只管文件扫描清不清晰,压根不关心“谁来扫”“怎么扫”“扫完怎么处理”。这种把涉密工作当普通家政服务的心态,简直是在给间谍发邀请函。
可以说,技术岗位的漏洞更可怕。小李作为邮件系统运维人员,手里握着上千家单位的账号密码,却为图省事全记在个人电脑里。境外间谍用开源情报锁定他身份,一次网络攻击就扒光所有数据。最讽刺的是,小李直到被抓都没意识到自己成了帮凶,还觉得“我就是个修电脑的,能有多大责任?”这种认知差距,恰恰是服务外包领域最危险的盲区。单位以为外包公司专业可靠,外包公司觉得“拿钱干活就行”,具体干活的员工压根没受过保密培训。三方互相糊弄,最后便宜了境外势力。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连送外卖的都用算法管理了,涉密单位怎么还管不好外包人员?说到底还是成本问题。养一支专职保洁团队要交社保、发福利,外包给物业公司能省一半钱;雇有保密资质的档案公司价格高,找街边小店扫描一页便宜两毛;养专业IT团队太烧钱,外包给第三方“随叫随修”更划算。这种“算小账不算大账”的思维,让很多单位把国家安全押在了外包公司的良心和临时工的自觉上。
但境外间谍可不跟你讲人情。从公开报道能看出他们的操作套路:先通过领英、招聘网站锁定外包公司员工,特别是保洁、保安、维修这些流动性大、收入低的岗位;然后冒充猎头高薪挖人,或者用美女账号加微信搞情感投资;等目标上钩后,再一步步索要文件、照片甚至实时情报。段某就是典型例子,她每月工资不到3000块,境外间谍开价几万块买一份文件,这种诱惑对普通人来说太难抵抗。
这次,国家安全机关的警示已经说得很直白:服务外包不是甩锅外包,涉密单位必须把外包人员当自己人管。但现实中有多少单位能做到?有的机关和外包公司签合同时,保密条款就一句话“乙方需遵守保密规定”,既不培训也不检查;有的单位让外包人员自由进出机要室,理由是“人家都签过保密协议了”;更普遍的情况是,财务、后勤、IT这些非核心部门自己都不重视保密,更别说盯着外包人员了。
要堵住这些漏洞,光靠喊口号不行,得用实打实的硬招。比如某军工单位现在搞“颜色管理”:红色区域连正式员工都要审批进入,保洁只能在外围绿色区域活动;再比如东部某省要求所有涉密项目外包前,必须由国安部门审查承包方资质,连员工祖宗三代都要查一遍;还有单位给打印机装芯片,每张纸打印自动留痕,外包人员根本带不走一片纸。这些做法虽然增加成本,但和泄密的损失相比,绝对值得。
普通人可能觉得国家安全是军队、警察的事,但段某、蒋某、小李的案子告诉我们:在服务业高度分工的今天,每个接触过涉密信息的人都是一道防线。一个保洁员偷拍的文件,可能让外交谈判陷入被动;一张扫描上网的图纸,可能泄露新型武器的参数;一组被盗的邮箱密码,可能让整个部门的通信裸奔。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
说到底,服务外包泄密案频发,暴露出的是系统性风险。既有单位“外包等于免责”的侥幸心理,也有承包方“拿钱办事不管闲事”的敷衍态度,更有个别员工“给钱就卖”的扭曲价值观。要打破这个死循环,必须三方同时发力:涉密单位把外包当自家事管,承包方把保密当生死线守,每个员工把国家安全当切身利益护。否则今天抓一个段某,明天还会冒出王某、李某,毕竟境外间谍最懂什么叫“堡垒从内部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