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由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主持挖掘了明十三陵中的定陵,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挖掘工作历时两年多,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但由于当时的文物保护条件有限,大量丝织品出土即风化,文革期间,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更是被当众砸碎。定陵挖掘过程中所造成的破坏是不可挽回的,这是考古界一起难以抹去的悲剧。然而,以郭沫若、吴晗为首的文化界名人,仍热衷于挖掘帝王陵,曾多次向周总理提出挖掘长陵、乾陵,均遭周总理否决,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一项中央政策延续至今。

01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明朝十六帝中,除了开国皇帝明成祖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在南京、第二位皇帝明惠宗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没有陵墓、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被以王礼改葬外,其他13位皇帝的陵墓都葬于天寿山麓。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如今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

从公元1409年开始营建长陵,到清初建造思陵,十三陵经历了两百余年的建设。是中国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保存最完整的皇帝陵墓群之一。十三陵内共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以及数十名殉葬宫人,另外还有7座妃子坟和一座太监陪葬墓(王承恩墓)。而被考古挖掘的定陵,安葬的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穆宗长子朱翊釴五岁殇,隆庆元年(1567年)被追谥为怀宪太子。次子朱翊铃,未满周岁殇,隆庆元年(1567年)被追谥为“靖悼王”,这样作为穆宗第三子的朱翊钧毫无疑问地成为皇位继承人,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十一日被册立为皇太子。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位,改年号为万历。明神宗在位之初的十年,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他在李太后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的支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明朝国力有所提升,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定陵的主人明神宗朱翊钧

张居正死后,神宗亲政,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且均获胜,维护了明朝的领土完整,不过军费消耗亦极大。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开始,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身体日趋虚弱,慢慢减少了上朝的次数。到了执政后期,更是长达28年不上朝,几乎拒绝和所有大臣的见面,作风和其皇祖父明世宗朱厚熜很像。虽长期深居后宫,但神宗仍能牢牢掌握皇权,王朝依旧可以运行如常。朱翊钧在位时间长达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早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朱翊钧便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历时六年而完工,共耗费白银八百万两,能花费如此巨额的财力修建自己的皇陵,全仰赖首辅张居正的中兴之策,明朝国库得以充实。定陵建成后,直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驾崩后才正式启用,整整闲置了30年之久。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仅次于长陵,耗银最高的皇陵,完全仿照神宗皇祖父世宗的永陵建造,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昌平,对十三陵的地面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定陵的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大火三日不绝”。同年清军入关,定陵再一次被破坏。清朝乾隆年间,对包括定陵在内的明十三陵进行修葺,重建了祾恩门、祾恩殿(规制被缩小)。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定陵又遭破坏,地上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

定陵埋葬着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原配皇后孝端显皇后王喜姐,浙江余姚人,16岁入宫,为人端静贤德,虽然没有生育子嗣,但仍得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喜爱,稳居皇后宝座42年。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王皇后薨逝于坤宁宫,享年57岁。明朝制度,帝后死后,需停尸百日方可入葬。不料这一年的七月二十一日,五十八岁的万历皇帝在弘德殿驾崩,十月一日,帝后被一同下葬于定陵地宫。

继后孝靖皇后王氏,原是李太后身边的一名宫女,一次偶然被神宗临幸,生下皇长子朱常洛。母以子贵,王氏被册封为恭妃及皇贵妃,不过她比神宗早死了九年,而且生前并不得宠。最初,王氏以皇贵妃身份被安葬在妃子坟中,熹宗朱由校即位后,追尊皇祖母王氏为孝靖太皇太后,并在入葬神宗和孝端皇后同日,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定陵地宫。

02

1955年10月15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人民日报》社长邓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张苏、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等6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为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造时间最早的皇陵。



考古队员在清理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

长陵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皇陵之一,配殿、明楼、宝顶俱存,按理说,这样完整的皇陵不应该轻率地去发掘,因为没有抢救性发掘的存在。如果仅仅是出于考古需要,完全可以先从其他皇陵入手。周总理虽然批准同意了发掘长陵,但也认为这样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需要慎重,最后经长陵挖掘委员会专家共同讨论,一致认为先挖掘定陵,待有了一定经验后再考虑对长陵的挖掘。

经过前期的准备工作,1956年5月,进驻十三陵的考古队正式开始对定陵进行挖掘。对定陵的挖掘一直持续到1958年7月才结束,期间曾因为找不到地宫的方向而陷入困境,好在1957年5月顺利挖到了地宫的金刚墙,才陆续打开了地宫的各道宫门。

当考古队抵达整个长陵的核心,埋葬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地宫的时候,所有人都兴奋无比,在精心的准备下,大家小心翼翼的打开了万历皇帝的棺椁,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一幕,因为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帝棺椁。

历经300多年沉埋于地下,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烂,当棺材被打开后,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尸骨上覆盖的一层金被,不过金被保存的并不完整,部分因尸骨钙化而塌陷。考古人员对棺椁内的文物进行逐层清理,一直清理到第11层,才找到了万历皇帝的尸体,但肉身已全部腐烂,只留下了一个干枯的骨架。



孝端显皇后凤冠

在对定陵的发掘中共出土文物达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用的礼器,绝大多数都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其中不乏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如万历皇帝生前所戴的冠冕,是用了150根细如丝发的金线,经非常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是明朝高超的贵金属制作工艺的顶级作品,由于定陵是唯一被发掘的明朝皇陵,因此这一顶金冠的价值无可估量,堪称是国宝级文物。另外,定陵中还发现了4顶皇后戴的龙凤冠,不仅奢华而且制作工艺精湛,是用黄金、翡翠、珍珠和珠宝编织而成,其中一顶镶嵌着多达3500颗珍珠和各色宝石195块。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被全面发掘的帝陵,定陵出土的文物之多,之珍贵,都堪称举世罕见。定陵出土的文物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工艺精湛,选用的都是上好的原料,几乎件件都是价值连城、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皇陵的主人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最具争议的皇帝,28年不上朝,比他的皇祖父世宗皇帝还荒唐,却仍能保持朝政不败,其驭下之术前无古人。

发掘定陵持续了整整两年多时间,作为中国唯一一个被发掘的皇陵,定陵所带来的遗憾和教训却是深远的,在发掘定陵过程中,迫于当时科技水平有限和考古队发掘皇陵经验的不足,对文物造成的破坏,其损失不可估量。我们都知道,明朝时期丝绸工艺已经发展到了很高水平,明神宗本人喜好华丽服饰,为了供应后宫庞大的丝绸需求,明朝在江宁等地设立了织造局,负责办理绸缎服装并采买各种御用物品,为宫中供应织品和绸缎,这些上好的丝绸进入宫中后,被制作成精美华丽的服饰。



定陵出土文物中,大量珍贵的丝织品风化严重,难以修复

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数量最多的便是丝织品。如万历皇帝的衮服(也称礼服、卷龙衣),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缂丝工艺织造而成,只有最熟练的织匠,花费十年的时间才能织出如此精美华丽的衮服。随葬品中皇后穿用的袍衫,采用的是极为复杂的刺绣工艺,整个袍衫总计使用了4种昂贵的丝线和11种不同的刺绣方法才全部完成。这些工艺精湛,颜色艳丽的帝后服饰,件件都堪称是精品,代表了明朝最高的丝织工艺水平。

考古队员打开定陵后,初次见到数量如此多的丝织品,个个都感到兴奋,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这些华丽的丝织品固然珍贵,但也是最脆弱的,原本随帝后一起被埋入定陵的丝绸藏品,能保存到现在全因为隔绝了与外面空气的接触,但如今随着地宫被打开,这些珍贵无比的丝绸藏品在接触外界空气后,没能及时进行抢救性保存,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褪去了鲜艳绚丽的本色,料质变脆、变硬、变色,有的更是一捏就碎,导致大量珍贵的丝绸藏品没能完整的保存下来,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这是发掘定陵工作所留下的最大遗憾。

1958年7月定陵发掘工作结束后,出土的文物中,有11件被调拨到故宫,63件被调拨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其余的均保存在60年代修建的库房内。这是一个条件简陋,在温度、湿度等方面均难以满足文物保护要求的简易库房,这又给定陵出土的文物造成了二次破坏。

03

除了大量珍贵的丝绸藏品出土即损毁,作为定陵的主人公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在此后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1959年9月30日,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被几个人从地宫中抬出来,被丢出墙外,滚入山沟中后摔成散架。



被遗弃前的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

文革一开始,便展开了“破四旧运动”,作为封建君主专制的象征,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在劫难逃,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政治的阴影。

定陵博物馆建成后,原本被安置在博物馆内的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摆到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周围围了很多人,一名二十多岁的女讲解员激情澎湃的对尸骨展开批斗,在打倒“保皇派”的口号声中,十多名壮汉将石块猛地朝尸骨丢去,三具尸骨被砸得七零八落。这还没完,这些人又拿来火把,朝尸骨淋上油,点燃后顿时烈焰腾起,万历皇帝和他两位皇后的尸骨就这样被烧得灰飞烟灭。

定陵的成功发掘让郭沫若、吴晗等人极为兴奋,虽然发掘过程中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但是定陵作为当时唯一被发掘的中国皇帝陵墓,足以算的上是具有划时代的考古意义。不过,作为主导定陵发掘的郭沫若、吴晗等文化界名人,仍然期望中央等批准发掘长陵,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考古价值最高的一座皇陵,原本发掘定陵是为了给以后开启长陵地宫累积经验,现在定陵已经成功发掘,下一个要发掘的皇陵是不是就是长陵了?



中年时期的郭沫若

1965年,周总理陪同来华访问的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参观定陵,吴晗也陪同参观。阿尤布汗总统盛赞定陵地宫是难得的历史瑰宝,在这种宾主融洽的气氛下,郭沫若把握住机会,当面向周总理提出希望能批准发掘长陵,但遭到了总理的拒绝。事实上周总理一直都在关注定陵的发掘过程,得知定陵发掘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文物破坏后,便决定不再发掘其他帝王陵。

发掘定陵虽然被总理当面拒绝了,可是一向热衷帝王陵挖掘的郭沫若并不死心。“文革”前,陕西省方面启动了对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乾陵”的挖掘准备工作。郭沫若得知陕西发现乾陵地宫陵道,并计划开挖的消息后,非常兴奋,盼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传说中保存在地宫内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手迹。

这一次,他满怀信心的向周总理力主发掘乾隆,并指明了发掘乾陵的利好之处和必要性,但周总理至回了他一句话“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一项中央政策延续至今。

一段时期,个别省份和个别名人热衷于挖掘帝王陵墓,说来都是受经济利益和个人名望驱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帝王陵墓挖掘背后的风险,定陵出土丝织品风化不可修复就是一个教训。想想看,定陵至今才三四百年历史,乾陵有1000多年历史,怎敢保证万无一失?我们唾弃挖宝式的考古方式,定陵挖掘过程中的惨痛教训不应该被遗忘,地下文物的历史价值不能以考古发掘作为估量,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去挖掘帝王陵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