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办公室发表声明,对美国宣布再次退出《巴黎协定》深表遗憾。这一消息犹如重磅炸弹,瞬间引发全球舆论场的持续震荡。随着特朗普政府一系列"退群"举措的推进,国际社会对联合国体系稳定性的担忧达到新高度,关于安理会五常可能变为四常的猜测甚嚣尘上。

特朗普政府的"退群"行动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其"美国优先"政策的延续。自2017年首次执政以来,美国已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伊核协议等十余个国际组织。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在总统就职首日签署40余项行政令,其中包括重启退出《巴黎协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程序。这种"退群外交"的本质,是美国试图通过减少国际责任承担,重塑符合自身利益的全球规则体系。




特朗普资料图

数据显示,在1945-2015年间,美国共退出59个国际协议,其中民主党执政时期退出32个,共和党27个。这说明"退群"并非党派专属行为,而是美国根据国家利益做出的实用主义选择。特朗普政府的特殊之处在于,其"退群"频率之高、涉及领域之广、对抗性之强均创下历史纪录,仅2025年首月就涉及气候、卫生、军控等多个关键领域。

安理会五常机制自1945年确立以来,始终是维护国际和平的基石。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3条,五大国拥有安理会事务的一票否决权。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核心架构,其有效性在冷战期间虽受冲击,但冷战结束后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美国频繁"退群",已对联合国体系造成结构性冲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美国退出将使全球卫生治理出现1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犹他州参议员迈克·李提出的《2025年美国退出联合国法案》,若获通过将彻底改变联合国的权力格局。该法案要求冻结对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的资金支持,禁止参与联合国主导的和平谈判,这意味着美国可能主动放弃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安理会五常地位的取得,需满足两个关键条件:联合国会员国三分之二多数支持,以及现任五常的一致同意。历史上,法国1945年加入五常时,就曾因未参与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而引发争议。若美国主动退出,其席位的填补将面临复杂的法律和政治障碍。



联合国资料图

从现实层面看,短期内尚无国家具备取代美国的实力。德国、日本等经济大国虽有意愿,但受二战战败国身份限制;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则面临其他五常的否决权制约。这种情况下,安理会五常可能出现"四缺一"的局面,导致重大国际事务决策陷入瘫痪。

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国际社会正在形成合力。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能将本国利益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则呼吁各国"坚持多边主义,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截至2023年,中国已累计派出维和人员4.9万余人次,参与29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提前完成2020年碳强度下降目标,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占比超过35%。这些实践彰显了中国在维护国际体系中的建设性作用。

特朗普政府的"退群"行动,本质上是美国全球领导力下降的表现。数据显示,美国在联合国会费中的分摊比例已从1945年的49%降至当前的22%,但其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欲望却有增无减。这种矛盾导致美国频繁采取"退群"策略,试图通过制造危机来重塑规则。



联合国资料图

从长远看,联合国体系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2024年,第7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安理会改革框架决议》,提出增加非常任理事国席位、限制否决权使用等改革方向。但五常机制的根本性变革,仍需获得现有五常的一致同意,这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充满挑战。

在这场世纪变局中,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如王毅外长所言:"我们不会缺席任何一场多边会议,但也不会为任何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议程背书。"这种既坚持原则又务实合作的态度,为动荡中的国际秩序注入了宝贵的稳定性。

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五常曾以一场联合音乐会展现团结合作的决心。如今,当美国挥舞"退群"大棒时,国际社会更需重温《联合国宪章》的初心——唯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让人类文明的交响乐继续奏响和谐乐章。这场关乎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大变革,正在考验着每个国家的智慧与担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