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伊尔-38反潜机“贴脸围观”美军航母!F-35C紧急升空,双方较量暗藏玄机?
最近,一段俄罗斯伊尔-38N反潜巡逻机超低空飞越美军航母的视频引发热议。
画面中,这架俄军机几乎贴着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甲板掠过,而美军F-35C和F/A-18E/F战斗机紧急升空伴飞,双方距离近到“连对方飞行员的脸都能看清”。
这种“贴脸围观”的战术,不仅展现了俄罗斯的强硬作风,更暴露出美俄在亚太地区的激烈博弈。
一、俄军反潜机“低速突袭”,美军五代机也犯难
这次事件发生在日本海,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航母近期高调闯入该海域,搭载的F-35C五代机本意是向俄罗斯“秀肌肉”,但俄军却用一款老式反潜机让美军陷入尴尬。
伊尔-38N是苏联时代研制的反潜巡逻机,虽然服役超过50年,但经过现代化改造后,其低空低速性能极佳,能以“慢悠悠”的速度贴近航母,执行侦察甚至模拟攻击任务。
美军F-35C作为五代机,优势在于高速和隐身,但面对伊尔-38N的“龟速”战术,反而难以应对。
为了保持伴飞监视,F-35C不得不频繁调整飞行姿态,甚至以大仰角减速飞行,稍有不慎就可能失速坠海。俄军飞行员正是利用这一点,迫使美军战机处于被动状态。
二、俄式“规矩”:用行动划红线
俄军这种“贴脸”行为看似冒险,实则是冷战以来的一贯作风。早在1979年,苏联伊尔-38就曾以15米高度飞越美军“中途岛”号航母,甲板上的舰载机甚至清晰可见。
2020年,俄军伊尔-38逼近美军“华盛顿”号航母30公里,美军舰载机同样只能伴飞“护送”。这种“抵近威慑”的核心逻辑是:用实际动作告诉对方“这是我的地盘,你越界了”。
此次日本海交锋的背景也值得玩味。美国一边推动俄乌冲突停火,一边又派航母到俄罗斯远东“家门口”示威,试图在亚太维持对俄高压态势。俄军反潜机的行动,正是对美国“两面派”策略的直接回应——“你在欧洲示好,在亚太挑衅?那我就用行动打脸!”。
三、技术劣势下的“非对称战术”
俄罗斯目前仅有少量五代机苏-57,难以与美军F-35C正面抗衡,但伊尔-38N的“老将出马”却成为破局关键。反潜机携带的雷达和声呐设备可搜集航母编队的电子信号、潜艇动向等情报,而低速飞行能延长监视时间,甚至模拟反舰导弹攻击路径,对航母形成心理威慑。
这种“非对称战术”成本极低,效果却立竿见影:一架伊尔-38N的飞行成本远低于美军航母编队的日常消耗,而近距离拍摄的航母甲板画面,既能用于情报分析,又能通过媒体传播打击对手士气。
四、美俄博弈背后的“安全距离”之争
美军对俄军机的拦截看似“专业”,实则充满无奈。按照国际规则,军机在公海有权自由飞行,但俄军的“擦边球”战术不断试探美军底线。例如,伊尔-38N此次飞行高度仅数百米,若再降低几十米,就可能被认定为“攻击性动作”,引发开火风险。
这种较量本质上是对“安全距离”的定义权争夺。俄罗斯通过一次次抵近飞行,迫使美军默认更近的“容忍范围”,从而扩大自身战略空间。而美军则试图用伴飞、警告等方式维持原有规则,避免形成“先例”。
结语:危险游戏,谁更输不起?
俄军的“贴脸”战术虽显强硬,却也暗藏风险。冷战时期,苏联图-16轰炸机就因超低空飞掠美军航母而坠海。
现代战争中,航母防御系统日益完善,反潜机一旦越界可能遭电磁干扰甚至击落。但对俄罗斯而言,这种“不要命”的作风恰恰是其与美国周旋的筹码——“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你敢赌上航母和我玩命吗?”
这场较量远未结束。随着美国加强亚太部署,俄罗斯势必以更频繁的抵近行动反击。下一次,或许不仅是反潜机,图-95轰炸机、苏-35战斗机也会加入这场“危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