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从80年代踏入电影行业起,高志森便亲身参与并见证了香港电影的起落兴衰。
四十载光影历程,他在香港电影全盛时代成绩斐然,曾执导过40多部电影,其中大多为喜剧片,《开心鬼》《富贵逼人》《家有喜事》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经典喜剧电影,更是成为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同时,他还以编剧、监制及演员等多重身份,参与创造了香港影视行业的黄金时代。
深冬的一个午后,在高志森工作室,我们见到了这位著名导演。
一进门,扑面而来的是满面墙的电影、音乐剧海报,很多最新的海报则无处安放,似在诉说着一段段光影交织的故事。
高志森穿着一件明黄色的格子衬衫,开口便是标志性的爽朗笑声。在这里,他为我们展现了作为喜剧导演的电影世界,亦缓缓揭开了港片沉浮的那些岁月时光。
▲高志森
香港喜剧受英式幽默影响
20世纪80年代,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喜剧元素如同璀璨星辰,闪耀于各类影片之中,成为香港电影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当时喜剧是香港电影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比如在《僵尸先生》系列里,喜剧与鬼片融合,就连浪漫奇幻的《倩女幽魂》,也巧妙地融入喜剧元素。而在香港警匪片和动作片领域,喜剧同样大放异彩,像洪金宝、成龙就是凭借功夫喜剧崭露头角。”高志森说。对他来说,除了纯喜剧之外,喜剧作为手法可以运用在不同类型的电影中,可以发展成恐怖喜剧、功夫喜剧、爱情喜剧等。
在高志森看来,将喜剧元素融入影片,无疑是吸引观众的一剂良方,这已然演变成香港电影的一个优良传统,深深扎根于香港电影的发展历程之中。
1984年,入行七年的高志森开始正式执导影片,那年他才26岁,处女作《开心鬼》以200万的制作成本收获了1700多万的票房。之后几年,高志森多数以导演身份活跃于产业内,执导了多部脍炙人口的喜剧电影,例如《富贵逼人》《鸡同鸭讲》《家有喜事》《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以及《南海十三郎》等。
执导过多部喜剧电影的高志森,对于香港喜剧与内地喜剧的差异,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深刻洞察。
高志森提及,香港喜剧入手都有很多英式幽默,一开始都是从学习英国当时的电视剧入门,从那些黑白默片现学现用,也深受默片时代 Charlie Chaplin(卓别林)的熏陶,更倾向于通过动作、画面和视觉效果来演绎喜剧,以直观的视觉冲击触动观众的笑点。而内地喜剧则多从相声、数来宝、评弹、单口相声等语言艺术中汲取养分,凭借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故事。
“我们对喜剧的理解,是画面尽可能有喜剧性,而不是对白。你看成龙,洪金宝早期的那些动作片,有很多同样的英式喜剧元素,《蛇形刁手》《醉拳》那些经典,都有许多动作和形体的幽默元素,也很强调用造型和表情来呈现,不是那么重视对白,这是香港喜剧的特色。”高志森说。
这也让香港喜剧电影拥有着独特的魅力,不仅在香港本土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喜爱,更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等地区。
“自90年代起,内地观众也通过录像厅这一窗口,开始接触并爱上香港喜剧电影,这无疑是市场对香港喜剧魅力的有力认可。”高志森说。
高志森坦言,长达10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对香港喜剧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式幽默的两大核心元素——自嘲与狂想,深深扎根于香港喜剧的创作土壤之中。
自嘲是小人物的真实写照,他们通过自我嘲讽展现生活的酸甜苦辣;狂想则如梦幻的翅膀,带领观众在荒诞的想象中寻找乐趣。而高志森导演的《富贵逼人》,就巧妙地融入了这两种元素,深刻诠释了英式幽默的魅力。
“我们所谓的小人物的呈现,其实不单是讨好观众,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香港电影受英国英式幽默影响。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喜剧创作上,都有非常大的影响。”高志森说道。
电影创作基于生活感应
从第一次接触电影,到在新艺城电影公司的创作,高志森始终坚持一个信念,电影是属于普罗大众的。
“这一点几十年没有改变。无论是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还是当下越来越紧张的生活节奏下,普通人更需要电影。”
在丰富的创作生涯中,高志森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小人物的生活百态,他认为电影观众大多是普通人,电影理应反映他们身边的人和事。
“在香港,我们的创作,很多时候是基于‘生活感应’,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还是跟许冠文先生合作《鸡同鸭讲》的时候。《鸡同鸭讲》是讲东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那个时候我们创作的概念都是从生活出发,喜剧片本质也是生活片。”
▲《鸡同鸭讲》
高志森回忆道,1988年拍的《鸡同鸭讲》,反映了当时香港烧鸭店的很多问题。店员给客人一条毛巾擦手,毛巾可能比拖地的布还脏;给客人上茶,店员的手指都戳到茶杯里,砰的一声就放在桌上;服务态度差、卫生环境不好、管理不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面干净整洁的肯德基。这种中西饮食文化在卫生与管理上的巨大差异,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彼时,广东烧鸭虽美味,却因管理不善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流浪狗随意进出、满地骨头,伙计用三根手指放杯里送茶等场景,都被巧妙地融入《鸡同鸭讲》这部电影中,成为电影里真实又诙谐的片段。
高志森说:“那时就觉得,这种强烈的对比太有戏剧性了,必须把它拍进电影里。这部电影上映后没多久,香港开始出现一些连锁中餐厅,卫生条件、服务态度和人员管理都改善了很多,也许这部电影也对他们产生了一些影响。”
高志森认为,这种从生活体验和感应当中取材并搬上荧幕是绝佳的创作方式,就像许冠文在《半斤八两》中唱出的 “我们这帮打工仔”,歌词满是生活的写照。
从十二岁到二十几岁,高志森是在公屋里度过的,十几年的廉租屋给了他无限的生活感应。香港的公屋非常狭小,邻里之间十分拥挤,家家户户彼此照应的同时也相互比较。这些大家口中的小人物,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是高志森得以创作《富贵逼人》的前提。
谋生之外,这部作品对高志森也有别样的意义,影片中呈现的邻里故事、生活百态,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真实写照,饱含着他对那段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生活感应。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他青春岁月的记录。
▲《富贵逼人》
1987年出品的《富贵逼人》,讲述了香港公共房屋里一个普通家庭突发横财的奇幻故事。这家人整日做着一夜暴富的发财梦,没想到真的中了头彩,随后生活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变故。
这部影片凭借贴近生活的剧情,当时仅以四五百万成本狂收两千七百八十万票房,成为当年票房黑马,位列卖座第四名。
而这种基于“生活感应”的电影创作方式,贯穿了70、80、90 年代众多香港电影工作者的创作历程,成为他们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也铸就了香港电影一段辉煌而独特的历史。
好电影经得起时间考验
谈及电影创作的价值取向,高志森认为,有的电影聚焦当下,以生活感应为素材,迅速抓住社会热点,追求当下的票房收益。还有一种电影,则是凭借深厚的底蕴和卓越的品质,经得起时间考验。
“如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大案、凶杀案,因其具有噱头,就会被一些电影创作者迅速改编成电影,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有些电影可能在几年后就显得老套,而有些电影所呈现的人性内容,却能在二三十年甚至更久之后,依然触动观众。”
高志森回忆起20世纪90年代,嘉禾电影公司的蔡永昌先生曾对他说的一番话,蔡永昌提到:电影创作需要转变思维,既要考虑当下票房、院线成本的回收,以及其他地区市场和版权售卖的收益,更要着眼长远,思考电影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后的价值。
蔡永昌先生的这番话,对高志森影响深远,也促使他在后续的电影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影片的长期价值。
在20世纪90年代初,高志森与电影公司合作创作了《虎度门》《南海十三郎》《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等作品。这些电影多年后仍有众多放映场次,在电视上也不断播放,深受观众喜爱。
在高志森的作品中,《南海十三郎》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佳作。1997 年,这部电影在香港的票房表现中规中矩,仅有六七百万。然而,它在内地豆瓣上却获得了高达9.3分的评分,是港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南海十三郎》
《南海十三郎》采用传记手法,讲述了香港粤剧名编剧南海十三郎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现了港人对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回溯与重视。
如今,嘉禾电影公司对其进行了高清修复,这部电影在众多香港电影周、电影节以及电影巡礼中频繁亮相,常常作为开幕或闭幕电影,备受瞩目。
▲高志森
高志森在一次映后座谈时,看到满场300多位年轻观众,心中满是惊喜。当他询问观众对电影的喜爱程度时,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回答,而且整个映后座谈过程中没有一个人离场。
他感慨地说:“当我看到那么多年轻观众,他们在电影拍摄时还未出生,却对这部电影评价如此之高,我就知道,好的电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在他看来,《南海十三郎》讲述的是怀才不遇的故事,这个题材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触,所以这部电影让人感觉很耐看,突破了时限,不断有新的年轻观众喜欢。
“大家会觉得《家有喜事》《花田喜事》是二三十年的老片,但《南海十三郎》没人觉得它是老片。如果一定让我选代表作,我会选这部。其实电影会不会过时,在于电影的节奏。好电影就是这样,无惧时间的考验。”
张国荣把“角色”带回家
在香港电影行业跌宕起伏的岁月里,高志森与众多明星携手同行,共同谱写了无数精彩篇章。而在这众多的合作中,张国荣无疑是最为独特的那一位。
在高志森看来,张国荣不仅是一位歌星和演员,他对角色的投入程度令人惊叹,他甚至把 “角色” 带回了生活。
“拍摄《家有喜事》时,他饰演一个娘娘腔,私下和大家出来吃饭,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依旧是戏里的状态。几个月后拍完《家有喜事》,再约他喝茶时,他又完全变了模样,掏着烟、留着胡子,坐姿和气场都截然不同了,一问才知道他正在拍警匪片,饰演探长。他就是这样,拍电影时整个人会完全投入角色,将私生活也融入角色。所以他跟我说,他基本上抗拒同时接两部戏,他会精神分裂的。”高志森回忆起张国荣时,满是怀念与感慨。
张国荣对角色的投入还体现在他对表演细节的钻研上,高志森回忆道在《家有喜事》中有一个镜头,是张国荣饰演的角色从厨房走到外面,顺利拍完后,他礼貌地询问高志森:“导演你还有时间吗?” 得到肯定答复后,张国荣主动提出多拍一个镜头。
“重新拍摄时,他巧妙地用兰花指摆放毛巾这一小动作,将娘娘腔的角色诠释得更加生动形象。”对于这样的演员,高志森是感激的。演员主动投入角色,且临场发挥能力出色,还如此礼貌地征求意见,这让他倍加珍惜。
▲张国荣《家有喜事》镜头
如此全身心投入角色的演员,高志森直言,只见过张国荣一人。在拍摄现场,张国荣的亲民形象也让高志森印象深刻。
“许多大明星在片场放午饭时,会拿到房间里自己一个人吃自己的饭菜,而张国荣就总是拿着盒饭,和工作人员们一起坐在楼梯底下,边吃边聊当天早上拍过的镜头,讨论下午要怎么拍摄,他总是能和大家打成一片,毫无明星架子。”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张国荣是高志森眼中最为突出的那一个。谈起张国荣,高志森依旧不能停止对这位优秀电影人的怀念。
“他是与我合作比较多的,而且每次合作的内容很不一样,每一个角色也各有不同,但是每一个角色都是100%的投入。所以作为一名导演,有些时候我会很感激这样的演员。”
对于高志森来说,张国荣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演员,更是有着深厚友谊的挚友,他的音容笑貌、他对表演的执着,都成为了高志森心中永远难忘的回忆。那些关于电影、关于角色、关于友情的过往,都如电影般在他脑海中不断放映,诉说着一段段难忘的故事。
香港喜剧要有自己的坚持
高志森执导的40多部电影,大多是喜剧片。在他看来,喜剧片堪称香港电影最为鲜明独特的标签之一,承载着香港电影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谈及港片喜剧的魅力根源,高志森眼神中透露出自豪与热爱。他直言:“港片喜剧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与贴近生活。”
的确,回顾那些经典港片喜剧,无论是周星驰电影里对小人物奋斗历程的夸张演绎,还是许冠文系列作品中对社会现象的幽默讽刺,都深深扎根于香港本土文化,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方式,使得港片喜剧不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成为香港文化的一种独特表达。
“香港喜剧的幽默感与内地有所不同,密集的笑点,常常能做到情理之内、意料之外,而无厘头电影看似荒诞不经,却又合乎逻辑。”
提及香港的无厘头喜剧,1992年的《家有喜事》和古装无厘头的《花田喜事》堪称经典,高志森正是这两部影片的导演。
在高志森看来,所谓的无厘头并非真的毫无逻辑,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计算。这种计算并非基于科学,而是基于观众观影时的投入程度和角色的心理逻辑。
▲《家有喜事》
“以《家有喜事》中的一个场景为例,周星驰和李丽珍饰演的角色从露台掉下来,掉落的过程中,周星驰看到下方的张曼玉后,竟将李丽珍用力推回二楼,这一情节从科学逻辑上看显然荒谬至极。但在影片前8分钟,已经通过一系列情节塑造了周星驰情圣的角色形象,所以当两个女朋友同时出现时,这一戏剧性的场景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早已代入周星驰的角色,建立起了相应的心理逻辑,因此对于后续这些不合科学情理的情节,非但不会觉得突兀,反而会因出乎意料而捧腹大笑。”
作为一名喜剧导演,高志森非常清楚,所谓的无厘头电影,实际上是非常“有厘头的”。在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行为,背后实则都有着对观众心理逻辑的巧妙把握。
港片的喜剧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对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握,更在于它能随着创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升华。高志森的经历和创作理念,正是港片喜剧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也让我们看到了喜剧背后更为深沉的内涵。
高志森坦言,年轻时拍喜剧可谓得心应手,因为那时的生活充满欢笑,灵感源源不断。但如今,随着身边亲人朋友的不断离去,生活工作的压力等,虽然在技术层面仍能拍出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但那种源自内心深处、自然而然的喜剧桥段却越来越少。
“我已经在香港生活了六十几年了,生活的经历让我对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逐渐开始用笑来面对生活中的苦涩,将大笑转化为一种嘲讽,以带有讽刺性的喜剧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2019年至2023年香港暴乱期间,高志森在网上拍摄了一些短片,许多人觉得十分好笑。但对他而言,这些短片不仅仅是为了搞笑,更是对香港暴乱分子的嘲讽,这些短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现实,让观众在欢笑中引发思考。
喜剧电影不仅是香港电影的重要支柱,更是承载着港人情感与记忆的文化符号。香港独特的历史背景、多元的文化融合,造就了其别具一格的文化氛围,这是香港喜剧独一无二的优势。
20世纪80年代,整个香港电影票房冠军,几乎是被喜剧所占领,足见喜剧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而高志森等优秀导演的涌现,无疑为香港喜剧电影又添了一把火。
对于香港喜剧的未来发展,高志森依然充满信心。他认为,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坚守住自己的特色,不断创新求变,香港喜剧依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他鼓励更多的年轻电影人投身到香港喜剧的创作中来,用新的视角和创意为香港喜剧注入新鲜血液。
“可能喜剧片很难获奖,所以现在拍喜剧片的人越来越少。但实际上,当下的城市生活越紧张,就越需要喜剧。香港喜剧片有自己最独特的魅力,香港喜剧的精神应该有人传承下去。”高志森直言不讳地说。
采访:朱顺忠
编辑:李影
视觉:李辰昊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