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是纪念碑的核心和灵魂,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浓缩,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幸福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真实记录。碑文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精神价值。
可是在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也曾经引发过一番讨论,毛主席还对此直接作出过批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不允许提及中国共产党。
纪念碑设计
19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其设计的目的就是“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因而在设计纪念碑整体、造型以及意义,都是需要精心设计,所用的石料不畏惧时间上的打磨。
在得知中央想要设计一个纪念碑,因而在1949年-1953年时间里,所有设计师都开始向中央投递司机设计的手稿,但这些手稿已经是堆积成山。
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手稿,也为了能够方便审阅,决定成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委员会由彭真同志担任委员会的主任,梁思成担任副主任。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带领着专业人员,开始对堆积成山的手稿进行检阅,在这些手稿当中,选出来8种设计方案。
他带领着专业人员,开始检阅各种投来的手稿。在几百份手稿中,他们共选出了8种设计方案。
虽然已经选出方案,但石碑上的设计却又起了冲突,建筑家所想的是要将纪念碑设计成高耸入云的感觉,而雕刻家则是想要让纪念碑“胖”起来,这样能够让自己有着雕刻的空间。
为了能够平衡大家的建议,梁思成决定博采众长,最终选择采取了做成三座门,并且前方以矩形柱式为主,后面是碑形,如此一来便可以更加全面的展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恢弘与辽阔。
石碑的设计造型初见模型,但所有人员都在想:人民英雄纪念碑应该纪念的是谁,纪念什么内容呢?
经过讨论以后,决定是要纪念共产党牺牲的英烈,但这个事情却遭到毛主席的反对。
新中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胜利,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便是大家普遍的共识,但大家却是很疑惑,为什么不写中国共产党呢?
纪念谁?
毛主席悠悠一叹,他语重心长的告诉众人:“同志们啊,我们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心在哪里?是人民!”
等到毛主席说完以后,设计者便茅塞顿开,瞬间理解了毛主席要建设的意义,于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核心意义就此确定。
在毛主席看来,只要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做过贡献,为国家独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然,这其中也就包含了国民党人员。
比如著名的张自忠、赵登禹、戴安澜等人,他们虽然是国民党,但都是为中华民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正是因为这些人员的牺牲。奉献,才有我们的今天。
同样地早在清末时期,如同像谭嗣同这样的人员,也是为开启新时代奋斗的英雄们人物,也是应当纪念的存在。
后续毛主席也是这样照做的,他当时一共提了155个字的碑文,在其中没写到中国共产党,也没写解放军,只提到要纪念的是那些为国家为民族独立,为人民自由而牺牲的英烈。
这样的做法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存在,毕竟按照古代思想来说,在新王朝要建立时,往往都会抹除掉以前的历史功绩,从而能够稳定自己的同志。
这座纪念碑,现如今已经成为我国精神信仰存在,它所表达的含义便是对人民英雄无限怀念。也代表着共产党人员的胸襟。
虽然已经知道纪念碑的概念,已经定好设计模型,但材料却难倒众人,这是因为需要材料不惧怕时间上的风吹雨打,最终选择青岛的浮山花岗岩石料。
但花岗岩却是十分重的材料,又如何运向北京,又如何打磨呢?
克服建造纪念碑的困难
浮山花岗岩屹立在青岛,历经岁月变迁,被时光打磨的完整平滑,是少有的完整花岗岩。但花岗岩重达百吨,想要运回北京并非易事。
为了能够克服困难,兴建委决定联系青岛人民政府帮助,青岛政府得知情况后,决定召集全市的人力物力来完成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等到消息出来以后,青岛全市人民开始踊跃报名参加。
搬运石料的任务开始紧锣密鼓的展开,虽然搬运问题已经解决,对于当时时代而言,有一个很难的问题,便是分割技术,由于没有先进的工具,只能够用人力进行分割。
正当大家为难之时,本地人忽然想起附近有个村子,有一个被称为“石神”的老石工,名叫李开山,远近闻名,或许他能够将花岗岩开采成功。
在李开山的指导下,终于将花岗岩开采成功,在几次加工处理后,近万名工人将碑心石开采成功,并将石料成功搬运。
在经过工人紧急加工以后,终于在十月初花岗岩打磨成功。
于是火车承载着众人的厚望和希冀,向北京出发,于10月13日成功抵达北京。
这些成就离不开人民的付出,经过这个事情后,众人便是理解了毛主席的做法,毛主席从来都是信任人民的存在,而人民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
于是这些运输工人被周总理留在北京,并亲自接见了他们。工人们也代表着青岛人民,接受了中央领导们的高度赞扬。
如今石料的难题解决,就可以在纪念碑上下功夫。为了让纪念碑更加稳固,我们不仅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同时还加入了汉白玉。
钢筋混凝土奠基了基石,花岗石成为纪念碑的主体,汉白玉的镶嵌更是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点睛之笔。这三种材料混合在一起,使人民英雄纪念碑更加稳固、也更经得起时光和岁月的打磨。
纪念碑的意义
纪念碑所有一切都是敲定以后,便开始施工,虽然都牢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提示,不仅仅要纪念那些牺牲的烈士,更要有着教育后人的作用。
经过大家讨论下,不单单要刻画出解放战争,也要刻画出从上世纪到现在有意义的战役。
有了虎门销烟、太平天国、武昌起义,都具有代表着一定反封建思想的存在;而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是学生与无产阶级吹响革命号角的开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则是反帝国的精神。
8幅浮雕敲定以后,石雕艺人们用最快的速度将浮雕雕刻成功,眼见纪念碑就要完工,纪念碑此时要迎来最重要的工程,那便是在纪念碑上刻录碑文。
早在纪念碑没建好之前,毛主席已经在想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提词,现在便开始写下著名的题词: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从到解放战争,在到三十年前为民族独立和抗击侵略者的人民英雄,在到鸦片战争到现在为争取民族独立、抗争的人民英雄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毛主席是对人民英雄有着厚重如山的敬意。
而石匠艺人们却深知毛主席的心意,将这三句话刻成三排,一排比一排有着强劲无比的冲击能力。
虽然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虽然并没有直接写出1840年,而是写成一千八百四十年,这便是毛主席的巧思,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如果直接写出一百多年的话,无法表现出我国五千年的历史。
毛主席故意写成一千八百四十年,不仅代表着1840年鸦片战争,同时也包含了我国千年来为民族解放的运动牺牲民族英雄。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的智慧。
这三句在石匠工人的雕刻下,金灿灿的颜色在太阳下熠熠生辉,远远望去极为夺目。
同时言简意赅,让人们不仅可以瞻仰,也能够窥得背后的含义。颇有东方留白美学的韵味,又兼具着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中工网
《回溯,人民英雄纪念碑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人民政协网
《初心、匠心与雄心: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与建筑》—红色文化网
《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中国青年报